愛寫筆記卻建了上千篇“筆記墳場”嗎?學會 卡片盒筆記法 讓筆記有效

用新購 mobiscribe 閱讀器讀在北京時買的老書《卡片筆記寫作法》,正體中文版名字好長:《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按下購書,學會 卡片盒筆記法 是值得的投資
用新購 mobiscribe 閱讀器讀在北京時買的老書《卡片筆記寫作法》,正體中文版名字好長:《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按下購書 學會 卡片盒筆記法 是值得的投資

德國社會學大師盧曼用他發明的 卡片盒筆記法 來處理知識,只用 1 年獲得博士學位,一生寫了 58 本書和更多文章,都是擲地有聲的著作,他去世後,學生從他的筆記手稿中整理出 6 本新書,這就比很多學者一生的著作還多了。

相較於盧曼笨重不便的木盒子(zettel)和面積小難查詢的小卡片(kasten)我的工具更厲害:

  • 以前我用 Evernote 就累積上千篇筆記,朋友用 Notion 累積速度更快
  • 電子筆記不只文字,還可以放進圖片、聲音、連結,甚至整本書的檔案
  • 我還可以用電子書,眉批畫線可以輸出,又是一篇筆記 還寫過一篇文章說明

問題是,工具這麼強的我為什麼不能像盧曼那樣高產呢?我做錯了什麼?他做對了什麼?

卡片盒筆記法 的精髓是「斷捨離」

軟體很複雜,但回到 Luhmann 當年的卡片盒就變得很簡單

卡片盒筆記》會告訴你,盧曼的高產出是因為「少」,而我的低產出是因為「多」!

盧曼原是公務員,繼承了德國發明「官僚體制」的「科層」概念,讓公務員能分層負責,盧曼的筆記方法也是一層層的:

  • 閱讀、做文獻筆記:閱讀時不做眉批或畫線,有心得寫在卡片上,這叫「文獻筆記」。盧曼不重複讀一本書,故文獻筆記要做到無需原著也能看懂。這些文獻筆記存在一個盒子裡。
  • 轉為永久筆記:他每天讀自己的文獻筆記,融會文獻筆記找出整體概念,寫成永久筆記。他把永久筆記儲存在另一個盒子裡,永久筆記是很多文獻筆記的融會,數量不多。
  • 連結永久筆記:因為數量少,而且用心撰寫,他記得每張筆記約略內容,就能把新的永久筆記與其他永久筆記之間產生關聯,他會把兩張卡片拿出來,寫上關係。例如:「A筆記與B筆記主張相反」或「B筆記補充了A筆記的論點」

他做對了什麼呢?

  • 用卡片筆記取代眉批畫線:寫在書頁上的眉批畫線,想用時根本找不到了,用卡片筆記放在同一個地方,清清楚楚。
  • 用重述取代抄寫:電子筆記方便,我都直接把電子書整段複製貼上,而卡片沒辦法這麼做,不過盧曼不抄寫,而是把讀到的概念用自己的話寫成筆記,一方面驗證自己是否真懂(才寫得出來),另一方面下次閱讀時因為是自己的話,可以立刻理解。
  • 融會後就丟棄:身為學者讀很多書,可想而知文獻筆記數量龐大,不過他會融會為核心的永久筆記,那麼文獻筆記是否留存就不重要了。
  • 只紀錄心得:筆記不是把老師講的話寫下「逐字稿」,而是記「我的想法」,因為我的著作只會寫我的想法,至於逐字稿,原來的文獻就有了啊!
  • 任何筆記都是其他筆記的索引:用超連結把每張卡片的概念連成一條鏈,如果想不起來筆記的位置,只要想到整條鏈的一部分就能找到;另一方面,每次查詢時就把整個鏈複習一次,印象越來越深刻。

他說,我在半年累積上千篇的筆記那叫做「筆記墳場」,這些筆記以後再也不看,就算我想看可能也找不到,最糟的是我根本忘記寫過哪些筆記,常會看到以前寫的筆記很陌生,因為它是無效筆記,根本只有短期存在記憶中,那段閱讀和思想的時間就浪費了,資訊焦慮及貪婪讓我的筆記本變成垃圾場。

有的部落客非常多產,每天寫文章;也有的部落客文章數不多,但把每篇文章編號,常常拿出來更新修整。Google 的 SEO 更喜歡後者,會幫它帶進大筆流量,連搜尋大神都說你寫得多不如寫得好,停止蓋墳場。

從前的我是前者,而盧曼是後者,勝敗立見。

學習就像製作紀錄片

Discovery 的非洲獵豹獵捕羚羊畫面非常精彩,其實紀錄片的每個畫面都精彩,讓我想去非洲旅遊。但去過的人勸我別去,他說:「非洲草原根本沒這麼精彩,獵豹躺著曬太陽,羚羊低頭吃草,很少能看到精彩的獵捕畫面」、「甚至都沒看到獵豹在哪裏」。

紀錄片沒騙你,只是它經過一次次濃縮。曾有位紀錄片導演獨自一人在美洲獅洞口搭帳篷住了一個月,直到美洲獅覺得他無害後才不避開鏡頭,他用半年拍到的素材,長達數百小時,剪成一小時的紀錄片,當然非常精彩。

學習時要讀很多很多書就像在非洲草原搭帳篷,每一張文獻筆記就像幾分鐘的影像紀錄,用幾百張文獻筆記剪輯成一張永久筆記,幾百張永久筆記剪輯成一本新書,這個方法讓大量深度閱讀變成精彩學說的素材。

值得細細閱讀

MacBook Pro near white open book
Zettelkasten 是在桌上正襟危坐地 Study,不是靠在沙發上的 Reading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這本書很薄(雖然名字很長),卻讓我讀了約一個月,讀完前 5 章開始用他的方法做筆記,感到文思泉湧,很能深刻學習。

有篇文章 擷取了這本書的前言,下了很吸引人的標題(商周很專業,這很厲害),不過可能編者自己沒用過,他用了一張老者背靠沙發讀書(reading)的圖片。

我使用它的時候發現,它更像是在圖書館裡研究 (study) 的模式,當你要閱讀及有意識寫卡片筆記時,大腦是高速運轉的,不是往後靠的休閒閱讀 (reading) 模式。

這本書不深但硬(德國書特色),但 CP 值超高,對我很有幫助,覺得相見恨晚。

下一篇,會談談怎麼用 RemNote 來達成這種經典的知識處理技術。

訂閱/追蹤 保持聯繫

您也是學習控?訂閱新文,只送文章,不送垃圾信

也邀請您 加入 Facebook 專頁 即時更新及討論

新文速遞

學習控為學習控準備的新文
直送信箱不漏接

保證沒有垃圾郵件


已發佈

分類:

, ,

作者:

留言

在〈愛寫筆記卻建了上千篇“筆記墳場”嗎?學會 卡片盒筆記法 讓筆記有效〉中有 4 則留言

  1. 「小華」的個人頭像
    小華

    請問RemNote 跟 Logseq的差別在哪裡

    1. 「uncle6」的個人頭像

      Hi 小華,Logseq 沒用過,經你提醒去看發現真的與 RemNote 幾乎一模一樣,要不是 RemNote 不是開源,我會以為它是從 RemNote folk 出來的!

      它跟 RemNote 一樣用逐漸內縮的 bullet 解決 Obsidian 以「篇」為最小單位的問題,畢竟卡片筆記法是以更小的「卡」為單位,RemNote/ Logseq 用「段」比較能解決。我覺得它們是滿足 Zettelkasten 的新一代解法,而 Obsidian/ Roam Research 是上一代,希望它們有把 Import 做好,方便上一代用戶搬家。

      我目前看到的差異是:
      1、Android 的同步用 GoogleDrive 會有問題以外(官網說 Coming soon)。
      2、Logseq 沒有「tag」的功能。RemNote 不但有靈活的 Tag,而且有個 power-up 可以把任何用過的 Tag 收集在一起。
      3、Logseq 有 /Draw 功能而 RemNote 沒有,加入圖片、繪畫是 RemNote 的弱點,我提過應該它們在進行中。
      4、RemNote 有個很強的 Portal 功能,基本上就是同一段內容可以出現在多個地方,且它可以對出現的內容進行篩選及排序,似乎在 Logseq 沒看到。

      我後續會開始玩玩看,競爭是好事,我也支持開源軟體,畢竟知識庫是要用一輩子,由單一公司掌控有風險,這是我比較擔心的!

      1. 「小華」的個人頭像
        小華

        感謝六叔精闢分析!! 兩種軟體都會來試看看

        1. 「uncle6」的個人頭像

          Hi 小華,我寫了一篇比較各種知識庫的,特別列入 Logseq,發現雖然外表差不多,方便性上還是 RemNote 好,如果 Logseq 要達到 RemNote 的功能要支付 USD$5/月,只比 RemNote 便宜 1 美元,而它的功能可能 RemNote 的免費版就可做到了。
          但我還是會持續觀察 Logseq,我希望它可以發展為 RemNote 的備份。
          文章連結在此,希望能幫到你 https://uncle6.me/%e7%9f%a5%e8%ad%98%e5%ba%ab-%e8%bb%9f%e9%ab%94%e6%80%8e%e9%ba%bc%e9%81%b8%ef%bc%9f/

歡迎來聊聊!提出想法,一起成長,或是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