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 reading book sitting on sofa
,

學習技術 |從幫孩子準備考試找到有效學習方法

學習跟智商、努力無關,而是跟木工差不多,人人可以學會的,所以叫它【 學習技術 】。

「六叔|Uncle6」的個人頭像
girl reading book sitting on sofa

學習跟智商、努力無關,而是跟木工差不多,人人可以學會的,所以叫它【 學習技術 】。

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上週女兒要考試,我用週末兩天幫她複習。

讀住校的私校一學期,她終於自覺學習重要性,主動要我幫她準備考試,這讓我覺得投資划算,雖然學習技術還是不佳,至少看到了願意學習的同學是如何準備的,養成讀書習慣,也知道不足時要主動求援,這樣的好習慣,就可以陪她一輩子了。這可能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吧!

不過只有週末她回家,終於她把週末用在讀書上,因為要考試了,既然要我來幫忙,與其一開始急急忙忙看題目,不如分作幾個階段進行:

  1. 分析現況:孩子最清楚自己?其實「當局者迷」,她沈浸在每日細節,難以看到全局;而且「感覺」常常不同於「實際」,借助客觀方法分析。
  2. 找出問題:分析後會獲得數據上的結果,找到「痛點」,但孩子也有無法用數字顯示的痛點,這裡還要訪談,綜合出實際痛點。
  3. 提出策略:在有限時間依痛點找出能解決些什麼,比如說,不一定每一點都要補救,而且可以把多個問題用同一個策略解決。
  4. 實際測試:實際使用策略後,可以訪談問題,但還是要對照最後的成績,才知道策略是否需要調整。

下面就來一個一個聊!

1. 分析現況

讀不完怎麼辦?沒關係,先別煩惱那個,我們往後坐來看。

學校每幾週會 Email 孩子考試成績,同時附上「前標」、「均標」、「後標」,和「平均」,於是從妳的成績單看起吧!

考試的意義是了解自己

我從不在意她的成績。

這是因為我有一位真正不在意成績的父親,小時候我成績很爛,但這輩子從沒因成績被處罰,他也不幫我出主意,只是靜心等待我「開竅」(自覺想進步),當我考上北京清華時,父親非常高興地要拿我的入學許可去告慰先祖,我相信他非常高興,因為他等了幾十年。

但我還是看成績,不過我認為考試是用來評量學習成效的,考 80 分,表示有 20% 不懂(可汗學院創辦人所說的,很認同)。

我是 PDCA 擁護者,所有基於 PDCA 的管理理論,包括「敏捷開發」(Agile)「精益創業」(Lean Startup)「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都建立在「人非常不擅長計畫」的基礎上,歷史上,除了粉飾太平的神話寓言(例如諸葛孔明的故事),所有計畫「一定」會出錯,他們把出錯當作計畫中必要的部分,積極面對,越早出錯越早解決。

考試是讓妳知道哪裡出錯的工具,不要想分數,而是想「問題在哪?」,找到無法掌握的 20%,找到學習漏掉 20% 的盲點是什麼。

私校讀書難免重視成績,我就問她「妳要我把考試當學習成效評量,還是不管只看成績」?

數據分析

我把她的成績表放進 Google 試算表,因為成績單包含「前、均、後標」,我問她妳要用哪一組數字來作為指標?

  • 【前標】:成績位於第7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均標】:成績位於第50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 【後標】:成績位於第2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她想用「平均」,但平均很容易讓人看不到事實,算是統計的騙局,妳以為全班程度都是這樣,其實它受到「分佈」的影響而扭曲。

在她那個很快樂的小學混的風氣之下,她五六兩年成績不好,私校考試前 100 天,我幫她調整策略,努力 3 個月考上私校。上學後失去策略,她在私校成績一直滑落,這就是她原本的程度。

討論後我們覺得先用「後標」作為基準,後標是比較差的,表示班上學習較差的一群的水準,先求超越後標,下次再挑戰「中位數」(均標)。

ABCDEFGH
1科目國文英文數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
2成績😟😃😟😃😃😃😟
3後標
4低於後標XVXVVVX
5找出問題
6提出解法
做了一張這樣的表讓她理解她的問題

在 Google 試算表中,我在 B4 設定公式「=if(B2>B3),”V”,”X”)」,然後複製到整個第4列,意思是,如果成績低於後標,就打X,高於後標,就打V。然後設定條件式,如果打 X 的會以黃色為底被標示,這樣就可以知道哪些成績是糟糕的,從這裡看是「國文、數學、公民」。

訪談分析

這結果很怪,是數學、國文和公民表現不佳:

  • 她數學不好,無庸置疑;
  • 她擅長國文,不論硬筆書法或作文都很好,甚至國文老師要她當下學期的國文小老師;
  • 她覺得公民很簡單。

我問她,如果妳自己抓策略,妳打算怎麼讀?

她說第一天先讀「歷史、地理、國文」,跟數字看起來並不相同,出了什麼問題?

2. 找出問題

ABCDEFGH
1科目國文英文數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
2成績😟😃😟😃😃😃😟
3後標
4低於後標XVXVVVX
5找出問題背誦喜歡進度喜歡重點重點簡單
6提出解法
找到每一科的問題在哪裡

這是她表現不佳科目的問題:

  • 她數學不好,無庸置疑:老師是數學博士,不上課本只上難題,進度快到已經教下學期的二元一次方程式,原本教她自己讀課本,但沒下學期的課本啊!而且讀了課本後對解老師的難題完全沒幫助。
  • 她擅長國文:但不擅長背誦,學校要求註釋、文言文、唐詩、成語都要背,180 個成語根本背不完,因為被老師重視,她想要補好這一科,花了很多時間。
  • 她覺得公民很簡單:她覺得是常識,很擅長,但這次成績是「作業成績」,她花太多時間背國文,導致公民作業沒寫完!
  • 歷史、地理:資訊太多太複雜,根本抓不到重點,不知道怎麼讀,花很多時間才勉強讀到這個成績。

看起來國文是個很大的麻煩,因為她很重視,不可能要她放掉,只能給她一個能解決「背不下來」的方法。

她也有好幾科非常得意:

  • 英文:原本英文不好,因為愛聽英文歌,在這個學校如魚得水,喜歡就能考高分,完全不用處理;
  • 公民:跟法律之類的內容有關,因為平日常常跟我討論,她覺得根本是常識不用讀,只要國文解決,就可以完成公民了;
  • 生物:她最近愛上生物,把所有人體結構、原理背得爛熟,完全不用處理。

從分析和訪談,我發現,只要她喜歡的科目就很熱忱考得不錯,但她有個大問題是: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不會自己去找到有效解法,於是就會卡關。

例如她不會背誦,她去問了很會背的同學:

  • 同學:「就抄幾次就好了」
  • 我:「那妳背下來了嗎?」
  • 她:「沒有」
  • 我:「那妳有去問別人嗎?有上網查查看或是去圖書館看有沒有辦法嗎?」
  • 她:「沒有」

所以她的卡關是因為沒有解決問題的技能,對,解決問題也是技術,不過不在本次範圍內,或許寒假可以來解決這個問題!

掌握自己的程度|上中下分類法

跟她聊聊,似乎很多科目都有問題,但各科的問題不一樣,解法也不一樣,我們可以粗分 3 種層級:

  • 上|能夠掌握知識結構,但缺乏應試技巧:例如她擅長國文卻不會背誦,無法達到某些考試提高分數的要求;
  • 中|能夠懂,但無法掌握知識結構:例如歷史地理,內容複雜,抓不到重點,但可以從課文中瑣碎的記住一些片段;
  • 下|連基礎都看不懂:例如數學,別說應試技巧了,光是每課最基礎的觀念都無法消化。

覺得難的時候是覺得都很難,但還是要先分辨出哪個更難,比如國文難是因為很難進階,而數學難是因為還沒入門,搞清楚在哪個階段,面對的問題不同,解法當然也不同。

從她的例子,我發現讀書分做幾層:

  • 第一步能夠略懂:史地就是這樣,東看西看總能記住一些,但讀完就忘了;
  • 第二步能夠掌握結構:就是能提綱挈領,這時就找到知識框架,以後就好讀了;
  • 第三步能夠掌握應試技巧:當你對知識沒問題了,卻不一定會考試,能快速答題也要有技術;
  • 第四步能夠掌握進階應試技巧:有些老師的題目根本是為了給下馬威,奧林匹克數學等級的題目。

讀懂知識本身最重要,我希望她能夠對每個科目掌握結構,提綱挈領,這樣讀什麼都很容易記憶。至於應試技巧屬於駭客,也可能是種心理學,在知識掌握以後,去鑽研這個也很有趣。

依照分析,我覺得她要搞定的是「數學、歷史、地理」,而她覺得要優先搞定的是「歷史、地理、國文」,原因是:「數學」是大問題:

  • 它太難了,已經確定要補考了,這次靠兩天來不及強化那麼多科;
  • 她願意在寒假期間努力補回來;
  • 上次段考要她只要讀懂數學課本最基本知識,但面對數學老師的刁難題無效。

我同意,她的數學只在學習基礎知識的程度,但國文稍微精進就能駭客最高級,考前 4 天,該把時間投資在哪裡很明顯啊!

知道老師都刻意出難題就覺得不值得強化,雖可提高分數,但 AI 時代,孩子掌握一張「哪種數學能解決哪種問題」的「地圖」比會解難題更重要,交給 AI 比人類又快又好,但是數學課本本身非常有趣,別怕數學更重要。

行有餘力再學解難題吧!

別慌張,先縮小範圍|半半演算法

為了讀不完,緊張到哭了!我覺得沒這麼多事情啊!~

我教她「半半演算法」(這是我臨時胡扯的名字,沒這種東西),就是把問題切兩半後再切兩半:

  • 分 OK / 不 OK:什麼科目都有一半妳已經會了,一半還不會。這個一半不是 50%,而是總有 N% 是已能掌握,先管那不 OK 的一半即可;
  • 分 普通不 OK/ 非常不 OK:不 OK 的一半,再拆成「普通不 OK」還是「非常不 OK」兩半,分別想出解決方法。
學習技術 半半演算法,你根本沒那麼多事情要做
學習技術 半半演算法,你根本沒那麼多事情要做

以國文成語為例,學校發了本《成語典》,考試範圍有 180 個成語,她問了成績好的同學說:「就每個都抄幾次就好了」。她照辦花了很多時間抄,卻記不住。

我說妳要懂才記得住。

她說,那麼多,怎麼有時間看解釋?

看了成語考試方式,一種考「聽寫」,一種考「造句」,前者考難字,後者考辭意,這不用背啊。

拿出成語典,隨便翻開任何一頁,我念她寫,發現有 4 種情況:

  1. 從前學過了(OK):跳過不用學;
  2. 沒學過但很淺白(OK):例如「一心一意」,看就懂不用學,也可以跳過;
  3. 沒學過看不懂(不OK):例如「醍醐灌頂」,不花時間讀典故是看不懂的;
  4. 難字或白字(不OK):有難字或易搞錯的字,例如「莫『名』其妙」不是「莫『明』其妙」。

測試後發現,每頁約 5 個成語,OK 約 4 個,不 OK 約 1 個,就是 80% OK,只有 20% 要強化,才 36 個成語!根本沒這麼多吧!

《成語典》大多讀「解釋」就好了,少數讀到「用法」後,根本花不到 30 秒鐘
《成語典》大多讀「解釋」就好了,少數讀到「用法」,完全不需要「例句」,所以一條花不到 30 秒

第二步,找 「3. 沒學過看不懂」的成語,依照《成語典》的體例:

  1. 讀「解釋」1~2 行 >
  2. 還不懂讀「用法」2 行 >
  3. 還不懂再讀「例句」2~3 行。

實驗結果,大部分讀「解釋」就懂,少數要讀到「用法」,讀到「例句」的,一個也沒有!這樣,一個成語花 0.5 分鐘,就是 36 個成語只需 18 分鐘!

依照實驗,我們設計了 2 個符號:

  1. 遇到「3. 沒學過看不懂」的成語在上面打「X」;
  2. 遇到難字,圈起來;
  3. 沒「X」也沒「圈」的不讀。

原本「每個成語抄 2 遍法」要 3 小時,還要花很長時間讀意義;現在不用 20 分鐘讀一次,第二次複習只抄難字不到 10 分鐘,成語其實不難啊!

這就是「半半演算法」,所謂「演算法」就是「照著做一定能成的步驟」,讀書別傻傻打開書就讀,而要有意識先規劃、篩選,省下時間。

半半演算法不是只有半半,可以一直拆一半、一半、再一半,把大問題切成小問題,就簡單了,重點是篩選省時,因為學生很忙呢!

雖然想出快速讀成語的方法,且在「快樂小學」用成語還加分,我實際上不喜歡寫文章用成語,因為它是「cliché」(陳腔濫調,發音 /kliːˈʃeɪ/),那是百年前古人的精妙表達,而現代人應該創造新的表達方式,用成語是偷懶(村上春樹說明事情用很妙的譬喻,跟他非常相符,要想一下才懂,他是自己創造成語)。

3. 提出策略

其實,她卡關的科目都有解法,但她真正的問題是當撞牆時,不會自己找出解法,而是束手無策。

如何抓重點|學習技術 |分析閱讀法

「分析閱讀法」很適合解決讀歷史、地理的難題,對國中生當然用不著這麼難。

這裡要用的技術可以參考拙作《如何閱讀硬書 用 RemNote 實現《如何閱讀一本書》的「 分析閱讀 」|附免費閱讀模板

國中社會科(歷史、地理、公民)是按照一定的方法來撰寫的,這就是「課綱」啊!可是當你翻開社會科,老是會覺得好多字抓不到重點,於是我教她了兩個小技巧。

心智圖,看結構

先用心智圖把課文串起來,比如國一上學期的歷史是這麼分的:

  • 歷史
    • 單元一 史前時代與原住民
    • 單元二 大航海時代的政治
    • 單元三 大航海時代的經濟與文化
    • 單元四 清帝國時期的政治與經濟
    • 單元五 清帝國時期的社會與文化(第三次段考)
    • 單元六 清帝國時期的原住民社會(第三次段考)

這種一層層的結構就是歷史課本編輯的方式,編輯老師就是照著這樣的梗概寫作的(很可憐要照著別人的梗概寫作)。

先看目錄,「想」這些主題的前後關係是什麼?

雖然範圍是單元五、六,但我幫她複習了四、五、六,因為「政、經、學、社、地」一起掌握更好些。

猜測閱讀-西方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台灣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人應該不多,不過上述的方法我第一次聽到是大二去科見美語上密集班時學到的,那位老師是在美國學教育的菲律賓人,兩個月內聽說讀寫都要學,老師拿來課本時就這麼教,不要先翻開,先從文字圖片去猜測你會看到什麼內容,對於英文不好的我來說,如果心裡沒底直接翻開,學習效果一定很差。

我很愛聽的一個 Podcast 叫《閱讀經濟學人》,主持人每次讀一篇文章時都會花時間講封面圖片的故事,標題說了什麼?為什麼這樣畫?通常插圖都跟內文有很緊密連結。

照這種分析閱讀法,一切從「猜測」開始。

  • 猜一猜,自己寫:看到目錄的前後上下關係後,打開第五課課文的第一頁,這頁沒課文,只有大標題、跨頁大插圖、3 條編者希望你在這課學到的和幾條線索。現在拿一張紙,依照這頁所有線索,想像「如果妳就是編輯老師,會如何寫課文?」,用很少的關鍵詞寫,每章節不超過 20 字,最好畫成簡單的心智圖,在妳「寫作」這課課文時,可以搜集任何資料。
  • 比一比,找重點:完成妳自己的課文後,現在翻開課文,找到妳所寫的重點,編輯老師有沒有寫?他所寫的,妳有沒有寫到?同一件事情,妳寫的跟他寫的誰更好些?為什麼?
  • 連一連,找關係:有些內容沒講清楚,其實答案在別課,例如一課講到佔領台灣的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為了宗教和利益爭執,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不是一樣嗎?下一課看到「荷蘭人信奉基督教,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一般人覺得不都是基督化宗教嗎?其實西方為宗教打的戰可不少,最近我還在教會聽過牧師說天主教是「異端」!

編輯老師用不同一課來分別講述內容,學生要反過來把不同的內容串起來,因為先想過課文該怎麼寫,翻開課文就不是一行行閱讀而是前後翻來翻去找答案,從被「餵食」知識,變成去「獵捕」知識,態度不同學習效果就不同。

我跟她說,資訊要變成知識,要妳的腦子先處理過,猜測、自己寫一次、讀一次,妳的腦子就把這課課文重複處理多次,當然容易記住。

英文行文比較有公式,在一般中文著作這招不一定有用,但是課本這種嚴謹的寫作一定能看到這種公式。

歷史的框架

史書的寫法,對一件事的描述不脫說明一件事對於「政治、經濟、學術、社會、地理」這幾個方向的變化,所以讀書時把這些歸類進去就好了。

但歷史是個時間的學問,所以也會有另一個框架就是「時代」。這次我讀了她的課本發現新課本把台灣的時代框架做了重新解釋:

  • 西方:用西元來分
  • 中國、日本:用朝代來分,每個朝代分不同皇帝的年號,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是中華民國
  • 台灣:用史前、大航海時代、清領時代、戰後時代來分

我們小時候是從唐、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一路背下來,現在課本裡,這些都已經是外國史了(不過很詫異)!台灣的時代現在只有 4 個,好記多了。

妳可以把歷史當作一個橫軸是政經學社地、縱軸是時代的座標系,每件事情只要在座標裡就很容易導航,就不會迷路,這是歷史的 學習技術

妳可以把歷史當作一個橫軸是政經學社地、縱軸是時代的座標系,每件事情只要在座標裡就很容易導航,就不會迷路,這是歷史的 學習技術

事件的脈絡

和孩子去吃越南館等待甚久,我說法國佔據越南約百年,日本佔領台灣約近百年,所以受到影響,例如台灣的都市是日本從唐朝帶來的「市坊制」。

唐朝「市坊制」據傳說是按照《周禮》的記載建立,長安城是座方形城市,左右對稱,中央北端是皇宮,城內劃成多條大馬路,中間有小巷弄,對著大馬路叫「市」,白天做生意,小巷弄住人,叫「坊」,晚上擊鼓 600 下關坊門,清晨擊鼓 600 下開坊門。

這種城市規劃被各國學去,韓國人蓋了新羅王城、日本遣唐使學去蓋了平安京、西夏蓋了興慶府。

日本人佔台期間,對台灣的很多城市做了「市區改正」,其實就是把「日本式」都市計畫塞進台灣,特色是走幾條小巷就會走到大馬路,馬路邊雖然很吵,但巷子裡安靜,問題是大路旁的巷子房租也貴,所以只能讓不正當產業生存,變得藏污納垢,治安受影響。

她問,那別國不是這樣嗎?

對,歐美式的都市計畫很不同,紐約跟香港的馬路都差不多窄,沒小巷,所以英文說距離都說「go straight for 3 blocks」,因為他們的一個 block 就是約走 1 分鐘的距離(如果在台北,仁愛路到信義路這個 block 可以走半小時),車子可開到每一棟房子邊,雖然不藏污納垢,但住家很吵。

所以台灣的都市計畫,從 3000 年前(相傳)周公寫《周禮》規劃,唐朝人實踐,日本人學去,再帶進台灣!台灣到處還有遺跡,例如台北市「古亭區」,從前就是「鼓亭」,這是不是擊鼓開關坊門的鼓亭呢?

如果這樣把一件事加上脈絡(context),妳會記不住什麼是「市坊制」嗎?

這麼有趣的「市坊制」,妳的課本會這樣寫:

唐代施行市坊分離,營業時間有限制,至唐末出現夜市,宵禁體制被破壞。 宋代市坊不分,草市、墟市更加普遍,夜市蓬勃發展。 宋代與邊族進行榷場貿易,由政府管理,徵收榷稅。 下圖為:坊市制度示意圖。

妳看不懂是因為老師用這種去脈絡化的寫法,把好好的事給寫毀了。

還好,這些脈絡老師不教,從網上很容易找到,例如台灣三大民變的影片,在 YouTube 很容易找到一堆,看完也不用背就記住了。

地理的框架

地理的框架當然是地圖啊!不過現在的地理講的不是什麼河流流經哪裡,而是講氣候、雨量等比較像「地球科學」的內容。

課本裡講到台灣的氣候,這件事其實也有框架,妳打開一個氣象網站,就把大部分的氣象講了。

學習技術 地理的重點跟地球科學有關,你會發現氣候跟太陽的關係很大
學習技術 地理的重點跟地球科學有關,你會發現氣候跟太陽的關係很大

溫度、氣壓、濕度、風力、風向、降雨、結露、起霧、能見度… 所有的一切由幾件事造成,水、地形、太陽,把這幾件事搞清楚,地理就不難,同樣方式先寫好自己的地理課文,配合 Google 地圖、Google 地球增加 Context。

其實,社會科學的讀法差不多就是這樣。

背誦的方法|學習技術 |間隔重複法

學校的教育我不見得贊同,比如一五一十把註釋背下來真的不智,不過這不是一位爸爸該說的。

我告訴她的是,「世界上有不少的知識是需要背的」,例如醫生要把藥名、病名的拉丁文背下來、律師要背誦法條、建築師的考試也有一堆要背誦的,雖然我不贊同用背誦這種方式學習,但是我們選擇了這個學校,而這學校用這種方式教學,就配合它。

就算我不贊同背誦,但是人生總要遇到需要背誦的時候,這時候,她需要一個幫助她背誦的方法。這就是心理學家發現的「間隔重複法」(Spaced repetition)的技巧,前述這麼多需要背誦的行業,很多人都是靠這個方法過關的。

如果你感興趣,多數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軟體都內建自動化間隔重複法功能,請參考拙文《每年目標都落空?2021用 RemNote 幫你成功》。

間隔重複法記憶,是一種欺騙大腦的技巧。

每天我們都會收到很多的資訊,如果全記下來,腦中的「硬碟」早就爆炸幾十次了,還好大腦很聰明,它每天都會在睡眠時偷偷清除掉那些「不重要」的資訊,讓你的大腦還能運作。

那麼什麼是不重要的呢?大腦一定覺得背註釋非常不重要,會被清除掉,但我們不能讓大腦清除它,於是間隔重複法就是讓大腦覺得這些資訊很重要而長期記憶,作法如下:

  • 當你現在讀了一次,別再讀好幾次了;
  • 24 小時後,大腦覺得這個不重要吧!當它即將清除時,妳又讀了一次,大腦又見到它一次,警覺「看起來這玩意還不能隨便清除啊!」就多保留了一陣子;
  • 2 天後大腦又要清除,妳又讀一次,大腦再次被阻止;
  • 4 天後、 8 天後,每次大腦清理都不能得逞,這下大腦理解了「這真的是重要資訊啊!」,就把它存入長期記憶區,從此再也忘不掉。

這是科學證實有效的方法,沒有電腦,只要製作閃示卡(Flash card)就可以做到,就是普通卡片,一面寫詞語,另一面寫註釋,依照固定的時間重複看詞語,忘了就再讀一次註釋。

比較起我們一般的背誦,通常是怕忘記,一天讀很多次,明天再讀、後天再讀,女兒就是這樣,被老師指定為下學期國文小老師的她,覺得她自己的國文太差是不行的,於是她不停地背誦,導致其他科目無法準備!

間隔重複法是要我們別浪費這麼多時間,因為背誦要依照大腦的遺忘曲線來調整頻率,多背無益。

她的國文課本有約 40 個註釋、幾篇論語精選、幾篇唐詩,要背誦的不算多,於是她立刻動手做小小一疊閃示卡,問題搞定。

ABCDEFGH
1科目國文英文數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
2成績😟😃😟😃😃😃😟
3後標
4低於後標XVXVVVX
5找出問題背誦喜歡進度喜歡重點重點簡單
6提出解法半半演算法
間隔重複法
N/A上中下分類法
本次跳過
N/A心智圖法
分析閱讀法
歷史框架
心智圖法
分析閱讀法
地理框架
N/A
現在,每科遇到的問題和解法都有了,不過這解法是假設,還是要測試看看

4. 實際測試

整個週六、日都是我幫她分析、講解方法,覺得這考試其實不太用準備,不過還是測試看看吧!

史地測試

週日晚,讓她自己讀歷史,她照著心智圖法、分析閱讀法,自己先寫了一份心智圖當作課文,翻開課文就開始找重點,雖然很累,卻看不出想睡覺的樣子,一下就讀完而且很清晰,才花了 40 分鐘就提綱挈領地完成了。

接下來地理,覺得簡單且興致勃勃。

因為只有 2 課,我幫她複習一課、她自己準備一課,順便幫她把每部分都順一下,例如從歷史的「政經學社地」框架中,這次的考試 2 課只包含了「學社地」,而「政經」在上次考試的範圍中,但統統包含比較有整體概念,畢竟上次還沒學這個學習技術。

背誦測試

這週她考完放寒假了,我問她:註釋背好了嗎?她說背好了;那麼成語呢?她實際花了 2 小時(這應該是分神了),但比本來束手無策好多了。

成績結果

成績還沒出來,等改完考卷老師發佈成績單,再來檢討策略是否成功。

結論

這次複習我幫她做了診斷,就像西醫一樣,先用儀器檢查、再問診、再決定治療手段,這次的治療手段就是快速解決問題:

  1. 分析現況:用 Google 試算表與後標比較,找到需要加強的科目。
  2. 找出問題:用「上中下分類法」挑選科目的 priority,再用「半半演算法」把大事化小,縮小範圍。
  3. 提出策略:傳授「分析閱讀法」和「間隔重複法」,但一次一次說明細節加上小演練。
  4. 實際測試:實際完整演練查看有效,背誦部分還要等結果但也有效,只差對照成績調整策略。

其實這些方法只是強化每次學習的吸收,因為這次段考範圍小,有速效,但每次吸收更好,長期服用也跟中醫一樣「治療兼保養」,畢竟每次都吸收好一點,長期就不會營養不良了。

但是,這些方法有些複雜,所以不能只用講的,而是要用「工作坊」,邊聽邊做部分的練習,學會後還要做完整練習,當完全掌握就不怕,每次都這麼讀,就都是一次練習,這可以陪她一輩子。

我們學開車分作「學科」交通規則,和「術科」上路練習,所以以往都認為讀書就是所有技藝「學科」的部分,既然它是「純學科」了,讀不好真的也不能靠術科強化了。

但本文的重點是,「讀書」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學習也可以分「學科」和「術科」,我們講的都是「學習的術科」,也就是「工具」,學習工具不比開車簡單,家長要有耐心坐在教練席手把手地教,再「上路練習」,換一科再做一次…,要重複重複操作因為容易忘記,但如果把術科學好了,未來學習都用這些技巧,那麼真實上路就可以「飆車」了!

所以,它看起來像備考特訓,實際上是真正學習的方法之一(當然學習工具還有很多種)!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適合有個資疑慮的您,文章上架就通知,電腦/手機分別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按鈕,開啟「通知」。我不會看到您是誰。

電子報:可在下方訂閱框中訂閱電子報,內文側邊欄也有,我會看到您的信箱,但放心,我不會發垃圾郵件。

如果您有疑問或想聊聊,可以在此留言,也歡迎去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

如果對 RemNote 感興趣,歡迎參加正體中文 RemNote 討論區, RemNote 個人知識庫|卡片盒筆記|正體中文

訂閱電子報

最快更新,每週一次(大約啦),絕無垃圾郵件!記得到信箱查看驗證信!

最有人氣

留言

探索更多來自 六叔觀察站 | Uncle6 Observ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