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何閱讀硬書 用 RemNote 實現《如何閱讀一本書》的「 分析閱讀 」|附免費閱讀模板

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說困難的「 分析閱讀 」才能讓心智成長,我提供免費 RemNote 閱讀筆記模板,讓分析…

我的「 分析閱讀 」黑白組合:黑白電子書、黑色耳機、黑咖啡、黑電腦,如果在外,用手機筆記也還不錯
我的「 分析閱讀 」黑白組合:黑白電子書、黑色耳機、黑咖啡、黑電腦,如果在外,用手機筆記也還不錯

我剛退伍約莫二十五歲,雄心勃勃組了讀書會,每週讀一本書,期間我第一次遇見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它是其中一個分享,核心論點是「 分析閱讀 」,書中提到:

閱讀一般分做三種目的: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只有最後一種目的的閱讀能幫助閱讀者增長心智,不斷成長。

– Wikipedia,《如何閱讀一本書》詞條

《如何閱讀一本書》 分析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

書中四種閱讀層次,從只要識字就能辦到的「基礎閱讀」,到能從書中讀到一些內容的「檢視閱讀」,它們都無法增進「知識」,而當你提升到「分析閱讀」後,再以這技巧遍讀興趣領域各書,將每個作者的論點整合或辯證,就達到最高境界的「主題閱讀」了。

所謂的「增進理解力」,就是後兩者「分析閱讀」及「主題閱讀」。

很慚愧的,25 歲的我開讀書會 3 年,來來去去約有 300 會友,一週一書,也讀過百冊,但其實只到了「檢視閱讀」的程度,上百本書的「資訊」從我腦中穿過,僅有一小部分成功地消化資訊,成為腦部的肌肉(成為知識)。

但商業書快速出版,分析閱讀很花時間,主題閱讀更是,囫圇吞棗都讀不完了,哪有時間慢慢分析閱讀?故就算我知道這技巧,但這 20 年間並不常用,這狀況直到疫情時傖惶離開北京回台時。

囫圇吞棗讀書是「資訊」不是「知識」。就像一頓飯吃完只吸收了 5% 養分(其他都經由洗手間回歸大自然…)。如果書只經過眼睛,它是「資訊」,內容進到大腦並且能應用,是「知識」。

意外開始主題閱讀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分析閱讀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2019 在北京做專案,有人介紹了一個電子書城,因為便宜,看介紹不錯就買了,買到不少「硬書」,包括幾本從腦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談學習的書、Harari 的智人系列等,還有《多模型思維》這本小書。

回台後,「較軟的硬書」都讀完了,此時讀了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的演講稿《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這位近百歲的老富人,每場演講都鼓吹博雅智慧,要聽眾普遍吸收每個學科主要理論,建立對世界的普遍認識,讓自己擁有「多種模型」協助你判斷世事。

大學把人類對世界的所有了解切割成科系分頭研究,多數人都只吸收了自己那系的知識,蒙格要我們每科都學一點,才會認識整個世界,這很有道理。

如果有一門課,讓你像查理·蒙格一樣判斷世事(到成億萬富豪),你不學嗎?

學!我當然學!

億萬富翁都明說了,你們沒成億萬富翁的,一定是沒照做!

就這樣,開始了我追尋「多模型思維」的「主題閱讀」旅程。

《西遊記》裡,菩提老祖在孫悟空頭上敲了三下,它就懂得三更去找祂,學了一身好技藝,我可不能敲了三下還不懂!你呢?

如何逃避 分析閱讀

多模型思維  分析閱讀
多模型思維

查理·蒙格何許人也?他只負責鼓吹建立「多模型思維」,但他可沒時間教我!我得自己想辦法!

於是又想起我那塵封的小書《多模型思維》。

翻開讀了幾頁,覺得這本書像高爾夫球一樣,又小又硬,頭昏。

簡中書看不懂通常是因為翻譯差,台灣翻譯通常好,又買了正體版,但還是看不懂,對照一下發現兩岸同一譯者!

同一譯者但譯文看不懂,是譯者自己不懂?這種出版多年的經典書,英文版早已千錘百鍊,應該比中文還好懂!於是我又買了英文版,但還是不懂。

我這人從不跟書硬槓,大部分硬書都有懶人包,例如:白話版、縮略版、漫畫版,甚至《Dummy Learn XXX》系列,繞道一下「軟進入」(不是軟著陸),先進去一點點,後面就容易了(別想歪)。

老是繞路找「軟進入」,是這幾十年可以逃避「分析閱讀」的原因,多聰明啊!幹嘛跟硬書死磕找罪受呢(洋洋自得的嘴臉)?

好,這本書的簡體、正體、英文都買了,再不懂,該找「軟進入」懶人包了!

它是 MIT 老師寫的教科書,就算 MIT 學生都聰明,如果能聽課我不見得會聽不懂吧!如果教課教這麼硬,教師評鑑一定很低,就不會流傳幾十年了(還是只有台灣老師這麼可憐?)!

運氣很好,Coursera 有這堂課,老師不只講,還做了建模實驗,難怪易懂。

就像你去西班牙,跟我說高迪建築多美,說幾小時我也似懂非懂;看照片更容易懂啊!看影片,更好!最好的是給我 VR 眼鏡,我身歷其境,根本忘了我沒去過,我幾乎跟你一樣懂!

創作者的大腦不只是 8K 超高解析度 VR,而是幾百部 VR 影片組合而成,用文字這種低解析度媒介來轉述,難怪不懂。

不得不啟動 分析閱讀 這次只能硬槓了

智者的課就算高解析度,也難以完全吸收,所以複製愛因斯坦的大腦模型是辦不到的,我只能一點點吸收,最後組成自己的大腦模型,但我有個疑問:

  1. 如何把讀到的資訊整理成自己的知識模型?
  2. 模型只能文字描述嗎?有什麼有效描述模型的語言嗎?

把讀到的資訊整理成自己的知識模型

卡片盒筆記 分析閱讀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整理知識模型的部分,我讀了《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一位德國教授 Sonke Ahrens 闡述盧曼的 Zettelkasten 方法,有趣的是書中也講到這方法可以實現查理·蒙格提倡的多模型思維。

書不是讀了就好,要去實踐,所以我用 RemNote 配合這本書,非常好用,花了一陣子來熟悉,已經很趁手。

按這裡【閱讀我寫的學習 RemNote 系列文章

有什麼有效描述模型的語言嗎?

卡片筆記法可以用文字釐清關係,建立模型的描述(例如如何做出直升機的文章),不過我希望模型可以運算(直升機設計模擬軟體),有什麼語言可以做到呢?

其實多數程式語言都能做到。例如:你把各種影響利率變化的數據當參數,導入程式為變數,在程式中交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寫一支「利率變化預測程式」,這只需要學一個月程式語言吧!

但分析模型就像寫文章,要有很多思考。這就像很少人用 HTML 取代 Word 寫文章吧?因為創作時要思考文章,而不是思考程式怎麼寫,把兩個和在一起太難了。

「技術解決了就有藝術了」就是這意思。

後來我找到了好幾個工具,最簡單又免費的就是「Insight Maker」,可以建立模型觀看模擬過程。

這篇文章用 Insight Maker 製作了模型,你可以進去玩玩看。

有工具卻一知半解?這是缺乏背景知識

在網上看過木雕師傅 YouTuber,用一把鏈鋸對著原木熟練的切削,居然可以用鏈鋸雕刻?不過看到最後,作品常令人不敢恭維。

創作需要技術沒錯,但更重要的是美術的背景知識,少了美感,就變成「工具使用教學片」了。

工具擅長還要有美術知識才能做出好作品,建模工具背後也有一套背景知識,就是「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這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Jay Forrester 的學說,他成立了 Forrester Research,是美國政府智庫。

第五項修煉 分析閱讀
第五項修練: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搜尋系統動力學的書,不論美國、台灣,系統動力學的著作都少,這次真的沒有懶人包了!

我嘆口氣,2018 年就買了這本大部頭書,每次翻不到 10 頁就想睡,去北京上任時因為這本書始終沒讀完,就把它帶去,然後就遺落在那了,堆了 3 年的灰塵都讀不完,我慶幸地想「歡迎你們拿去讀,這書跟我磁場不合」!

找不到懶人包,「軟進入」失效,這次只能硬槓了!於是又買了一本電子版!

休閒閱讀無法搞定硬書,你需要 分析閱讀

系統思考 分析閱讀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電子閱讀器的好處就是走到哪讀到哪,上車打開讀,下車做個書籤蓋起來,下次上車繼續接著讀。

這本書不同,我前次讀了一半,過幾小時上車打開看下半段時,就搞不清楚剛剛讀了什麼了,原來硬書不能這樣讀!

走神就是一直在讀同一頁,一直不太懂,覺得眼皮重想睡。

「會不會是讀法不對?」,讀文學、小說時,讀的是文辭,大多數的文學劇情進展不快,掌握全局不難,難在欣賞他的書寫,非常適合用電子書。

硬書則不同,作者把一個大概念拆成數十個章節,用這些章節分別展開細說他概念的每一部分,所以讀單一章節時老是有「盲人摸象」的感覺。

硬書重點不在欣賞文字、金句,而是在閱讀時想辦法掌握「全局」。

全局感,就是知道這一章/ 節/ 段在描述整個概念的哪一部分,這就像給每個盲人一張「大象全景圖」再去摸象,一邊摸一邊從全景圖對照,知道到底摸到大象的哪一部分。

這過程就像拼圖,作者把大概念切成拼圖,你則把一袋拼圖拼回原圖。技巧是要看著全景圖來拼,先把一些小拼圖拼成塊,再組合回大拼圖中。

  • 讀完一段就總結,確定前面讀過這一部分你吃透了,這就是把小拼圖拼成塊。
  • 把每個章節總結放進目錄,再對這些章總結進行書總結,就是把前面用小拼圖拼的「塊」組合成原來的拼圖。

閱讀跟拼圖很像,不同的是,你無法把拼圖組成跟作者一樣,因為你一邊組合時會加入你自己的知識庫存,所以這些靈感可能讓你組成的全圖比他的更大!

RemNote 協助 分析閱讀

我的 RemNote 有「Library」,這是放「來自別人」的觀點之處,例如各種出版品、書、YouTube、Podcast、會議紀錄、人物… 都是別人發表的,而筆記則是我自己的思考。

書無法導入 RemNote,筆記常會不知道是讀到哪一段時寫的,解法是在 Library / Books/ 下增加《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這本書的目錄,依照章節一五一十地打字,並分好層級。

其實你可以把 ePub 檔整個輸入 RemNote 加註解,不過書城業者不同意,他們想盡辦法不讓你下載你自己買的書。

你也可以把目錄複製貼上,但一本書目錄沒幾個字,打字順便理解結構。《分析閱讀》是要先猜測的,你看到一些線索,預想章節裡會是什麼樣子,閱讀時就是在驗證了。我把它當作建立「全局感」的方式。

閱讀哪個章節時,就到 RemNote 裡剛剛建好的目錄中做筆記。

記在這裡的都是筆記,但有些筆記的性質不太一樣,所以我設了幾個標籤:「猜想、提問、靈感、總結」。

猜想

分析閱讀有點像老師在跟你說一本書,我在翻開這一章前,看到目錄、標題、圖片、章節簡述,我先用這些線索猜猜接下來會讀到什麼內容,這時你會有個「猜想」,就是「我覺得這一章可能是這樣寫的」。

有點像在跟作者較勁「你寫了一本書?我也能寫,如果我來寫,我會如此寫!」,閱讀時,看你猜想的內容是否出現了?作者的作法跟我有什麼不同?他的安排有沒有值得我學習之處?

我把這種預想標示「#猜想」,功能是在閱讀時驗證、比較我的思維跟作者思維的相同和相異,效果是因為我主動思考搜尋知識,讓硬書助眠效果瞬間降低。

提問

有了假設時,有時候心中會有些疑問,例如在我還沒找到 Insight Maker 時,看著書中畫的系統圖,我很想知道作者是怎麼畫的?有個軟體嗎?

前一節的「#猜想」有時候真想不出來,那也可以問一句「這一篇會如何表達?」

我把這種問題標示「#提問」,功能是在閱讀時找書中的答案,有的話就寫在旁邊,如果沒有,或許應該去網上找答案,補充這本書,效果也是讓被動讀書變成主動問問題,既然書是在回答我的問題,當然更專注。

靈感

通常在閱讀時要求寫下與書相關的心得就好了,不過你在跟一個很棒的大腦腦力激盪呢!通常這種發生火花的時刻,我會想到更多沒這麼相關的事,這些事你可以記在 RemNote 的任何地方,我會在本書筆記中標示它。

我會把這些心得標示「#靈感」,功能是辨識哪一本書的內容刺激你產生很多創意,你可以用 RemNote 的 Konwledge base diagram 看看這本書長出多少連結,就知道它的重要性。

總結

每一個章節讀完,去考考自己,用一段自己的話來總結所學,我試著用儘量短的話來總結,例如用 20 字總結 10 頁文本。

如果總結卡卡的,或許還沒讀懂!趕快再回去讀,直到能總結。

我會把這些短描述標示「#總結」,功能是縮短書的內容,如果 10 頁本文用 20 字總結,表示我把知識壓縮到 1/100 左右,意即 500 頁的書,讀完被壓縮到 5 頁,如果還想再讀一次,只要讀總結即可,而且總結是用自己的話寫的,一定看得懂。

標籤幫你整合,好搜尋

為什麼要用標籤?不用標籤也可以直接寫在筆記裡啊!

第一個原因是你可以用 RemNote 的 Search Portal 把所有標示同一個標籤的筆記整理在一起,比如你讀到書後半段時,看到前面的疑問,就會發現自己從開始到現在的變化。而把所有的 #總結 都收集起來時,你就有這本書的迷你版了。

另一個原因是好找。

你可能在第 1 章想到問題,但書在第 10 章回答了問題,你高高興興地想把答案寫在疑問旁邊,但隔了太久找不到了!用標籤,只要打開「#提問」,可以找到之前寫下的所有問題。

分析閱讀 總結

分析閱讀是死磕硬書的好方法,我們很容易注意力降低,尤其是「催眠效果好」的硬書更是睡前良伴,《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這些方法,就好像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遊戲,一邊聽課一邊玩,就不這麼想睡了,注意力起來,就容易吸收。

我從對認知學習感興趣開始,閱讀了一系列模型思維相關的書,為了升級學習技術(不只是想成為億萬富翁啦!),我把這堆書讀了遍,就發現每本書主張雖然不盡相同,但我不會說「A 方法比 B 方法好」,因為每個方法用在不同的時候,都能為我所用。

而用 RemNote 協助分析閱讀甚至主題閱讀,確實有用!


下載 分析閱讀 RemNote 模板

我把模板放社群中,歡迎【按此下載分析閱讀筆記模板

也可【按此加入社群】,方便以後收到相關分享更新。

用 RemNote 剛開發的社群功能分享 分析閱讀 模板,你會覺得很多內容,折疊起來就 4 個,模板細節直接寫在 RemNote 中了,打開即可看到。
用 RemNote 剛開發的社群功能分享 分析閱讀 模板,你會覺得很多內容,折疊起來就 4 個,模板細節直接寫在 RemNote 中了,打開即可看到。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 Push:有個資疑慮的您,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開啟「通知」會收到通知

電子報 Subscribe:在上方框或側邊欄框中訂閱電子報,我會看到信箱,但不會發垃圾郵件。

合作 Cooperation:行銷、課程合作 請到 About 中填寫表單,留言、臉書專頁聯繫也可以

臉書專頁:疑問或聊天,請留言,或到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 Push:有個資疑慮的您,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開啟「通知」會收到通知

電子報 Subscribe:在上方框或側邊欄框中訂閱電子報,我會看到信箱,但不會發垃圾郵件。

合作 Cooperation:行銷、課程合作 請到 About 中填寫表單,留言、臉書專頁聯繫也可以

臉書專頁:疑問或聊天,請留言,或到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

訂閱電子報

約雙週更新,絕無垃圾郵件|記得到信箱查看驗證信

最有人氣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探索更多來自 六叔觀察站 | Uncle6 Observ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