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的人生目標達成法| MVP 最簡可行產品

聰明人很靈光,立志總能達成,瞭解他們的 MVP 技巧

人人會立志,但很少人達成,你身邊一定有一些說到做到的人,他們怎麼做到的?觀察後發現他們多用了【 MVP 最簡可行產品】技法,這種人我們會說「那個人哦,他很靈光!所以註定成功」,「靈光」是註定的?我們不註定就不能成功嗎?其實,「靈光」技巧是有清晰的方法論,而且你在學校有學,只是那些靈光的人,把學校學的用在人生,而其他很多人說學校教的沒用!

MVP 來自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聽起來很難?我遇到多數人這樣說,但其實你國中理化實驗就用過了,我小時候會發一本「實驗記錄簿」,因為上課都用背的很少用到,而且紙張又大又白,很適合塗鴉,在那張實驗記錄裡要寫下面這些內容:

標題實驗報告/學術論文MVP
你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研究問題第一次段考英文 30 分,如何增進?
你讀了別人的研究背景理論或相關文獻支持上網搜尋都說能說出口比文法重要
提出你的假設預期結果只要能常常講,英文就會變好
預期結果:常講,下次期中考英文提高 20 分
PLAN 你設計了一個實驗實驗設計與條件
材料與設備
操作步驟
測量和記錄方式
實驗設計與條件:每天找 1 個同學講 10 分鐘英文,以及大聲朗讀,從現在到段考 1 個月
材料與設備:參加同學 10 人;朗讀素材一本
操作步驟:每天選 3 節下課,找不同的同學用英文討論前一堂課的內容
測量和記錄方式:每日用英文記錄討論主題
DO 進行實驗記錄及結果按照設計進行實驗,最後段考成績 49 分,實驗證僞,假設不正確
CHECK 驗證結果?分析與討論?是否支持原先假設,並指出結果對於更廣泛研究的意義。單字不夠用,英文口說還是比手劃腳,但敢講,考試重視文法字彙,與口說無關
ACT 改進下一步研究建議或改進之處,進一步推進研究。以考及格為目標的話,要擬定單字、文法學習計劃
MVP 跟你國中實驗記錄、研究所學位論文結構差不多,都是假設思維的發揮

日常生活可以用 MVP 解決問題,像這位同學沒去補習,他把英文拆解開,分作口語表達、單字、文法、寫作、聽力… 等,他想出一個方法,每次段考修正一部分,理性地找到克服考試的關鍵。

如果你剛升上七年級,開學時發現鄰座王同學英文很爛,經過 3 次段考,他每次都進步一點點,七下時,英文考試每次都及格,甚至後幾次在班排前 5 名,老師同學都嘖嘖稱奇,你是不是覺得他很「靈光」?

幫你找出問題,一一克服,達成目標的方法,竟然是你國中學的研究方法!

讓我們比較不同的立志方法

Agile 是新的專案管理,與傳統 Waterfall 相對,讓我們用人生如何立志來瞭解方法的差異。

傳統 WATERFALL 專案管理,上級最愛,但不實用

劉同學英文也很爛,他決定立志,經過分析他把英文分作幾大項:

  • 口語子專案
  • 聽力子專案
  • 單字子專案
  • 文法子專案
  • 寫作子專案

依照分類,他把每個子專案分解成不同的任務,畫成類似下面這樣的甘特圖,前後關係清晰,做完這件事做那件事,因為像瀑布一層接一層,這是瀑布式的專案管理。

甘特圖像瀑布是傳統專案管理的代表圖形,一目瞭然,可精算出費用、時間、資源,上級最愛,但不好用,因為我們不是機器人,這種管理理論當然沒有 MVP 觀念。(圖片來源:Wikimedia)
甘特圖像瀑布是傳統專案管理的代表圖形,一目瞭然,可精算出費用、時間、資源,上級最愛,但不好用,因為我們不是機器人,這種管理理論當然沒有 MVP 觀念。(圖片來源:Wikimedia

劉同學整個週末都在家裡寫計劃,寫完以後,他看了洋洋灑灑 5 張 A4 紙,心中覺得心滿意足,幾乎已經看到一年後的英語大師了,於是他睡了一覺。

實際執行起來是這樣的:

  • 每個子專案他都努力達成,但是要寫小作文時寫不出來,因為從來沒有一起用過;
  • 他也發現了口說英語多好對考試似乎沒用,但是那洋洋灑灑 5 張紙是環環相扣的,如果不按照設計就大亂,他還要花一個週末調整計劃。

這是傳統 waterfall 專案管理的問題——自以為是上帝。它假設團隊有經驗、能預知風險和變化、一定能 100% 按照規劃做…,所以還沒開工就鉅細靡遺地從期初規劃到期末(美國登月就是這樣規劃的),人力、成本、資源… 都算得清清楚楚,也難怪非常受到自以為是上帝的老闆和政府單位的喜愛,上帝喜歡全然掌控,不喜歡意外,而你,身為上帝的子民、夠格的專案團隊,你就應該預知一切,連意外的預算都預先留好。

事實是,只發生一次的才叫專案,沒有先例必有意外,為了未卜先知,人類發明了各種算命技術,但都是破財後才說:「啊!大仙很早就跟我說今年會破財!」,足以說明人類非常不擅長預估,結果, waterfall 專案管理最大的功能是給上級過目,你真照做就辛苦了。

卓別林的 Modern Times 裡扮演被當作機械附屬品而被搞瘋的工人,工廠生產線式的企管理論是 19 世紀末的主流,與瀑布式專案管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卓別林的 Modern Times 裡扮演被當作機械附屬品而被搞瘋的工人,工廠生產線式的企管理論是 19 世紀末的主流,與瀑布式專案管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傳統 waterfall 的象徵就是 MS-Project 繪製的甘特圖,讓人看起來很放心,事情會像機械鐘一樣順序完成,不過,如果我們得像機械鐘一片齒輪一樣工作,我會覺得很煩心,既然人人都有自主意識,這口機械大鐘必然沒有銅造的那麼準。

腳踏實地 實用的 Agile 敏捷專案管理

因為 waterfall 不切實際且不實用,Agile 就出現了,它非常腳踏實地。

同樣要考好英文,王同學的拆分也是:

  • 口語
  • 聽力
  • 單字
  • 文法
  • 寫作

他用下面的看板很簡單的把幾個目標寫好,但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如果口語不影響考試,接下來可以降低,看起來光讀好文法就能拿到 30 分,那就好好讀文法,每個小實驗都設計了驗收方式,每一兩週就驗收一次,不要等到最終結案才來驗收。

看板(kanban board)是敏捷的代表圖表,用每一輪衝刺達成一個 MVP 的方式,讓小團隊不停 PDCA,是非常接地氣的工作方式(圖片來源:Wikimedia_Commons)
看板(kanban board)是敏捷的代表圖表,用每一輪衝刺達成一個 MVP 的方式,讓小團隊不停 PDCA,是非常接地氣的工作方式(圖片來源:Wikimedia_Commons

你看,Agile 的宗旨跟不喜歡變化的 Waterfall 相反,它先做最簡版 ➡︎ 測試 ➡︎ 修正原計劃,這樣一輪一輪用不停溝通(測試)解決人類很爛的預測能力,只需要知錯能改,可以把易經、紫薇、星座… 這些算命書全收起來了,我們再也不用未卜先知,因為明知道這些都不管用(在劉伯溫無法復生的前提下)。

在 Agile 常見的工具是「Kanban」,常用的有 Trello,其實因為原理簡單,類似軟體好多,例如 Notion 的 Kanban 更完善,但它太複雜很難做為團隊協作工具。

前面的拆分用幾個原則:

  • Smallest:每一輪產出都只驗證最簡假設
  • Testable:每一輪都可以測試
  • PDCA:測試後都能獲得反饋(使用者覺得做對了嗎?),再依照反饋來調整專案

達成目標為前提設計 MVP

「OK,我懂了」我之前就這麼想,我懂 Waterfall 是上帝視角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但預測不靠譜,換個腦袋改用 MVP 觀念小步快跑前進。實際上,當我有一個專案去做時,剛開始一定想得很美好,有各種功能,最後就會大大的成功,不免就把未來全部想像好了,那,我這麼大的計劃,第一個 MVP 要包含哪些?糟糕了,想做的太多,那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功能多一點的 MVP?我統統想要。

所以實作的困難常常是如何簡化到「最簡」?實際上,只要能達成相同目標,任務越少越好

方法就是設計實驗。

拿開發一台新車來說,你首先要發現一個「痛點」(pain point,在寫論文就是「開題」),我發現一般轎車只能載 5 人,但 7 人座的車又太大了,為了偶爾有需要載更多人的家庭,可以設計一台偶爾可以載 7 人的小轎車。

針對這個痛點提出了「假設」(Hypothesis):

  1. 假設一:小家庭偶爾載 7 人,多變化空間狹窄 7 人座也可
  2. 假設二:容量>性能,一家四口,7 人狀態載老人家或寵物

決定先測試第一個假設,我們設計了幾個「使用者故事」(User stories),使用者故事通常是用「who + I wish + why」的格式撰寫:

  1. 身為車主,我希望父母來時可以多一排座位,讓我比較好照顧他們
  2. 身為車主,我希望只有一家人時行李箱可以佈置為狗狗的位子,讓牠們不會干擾駕駛
  3. 身為老人家,我希望車輛底盤低一點有地方抓,讓我比較容易上車

第一版 MVP 要驗證上面 3 個 User stories,而當這 3 個 User stories 驗證時,就說明第一點假設被驗證了。MVP 根本不需要做出一台漂漂亮亮的車,只需要:

  1. 找台小發財,在後行李箱緊貼第二排座位固定兩張砍掉腳的餐椅,找一家人加老人家坐上去,出去開個 20 分鐘;
  2. 把餐椅拔掉,在行李箱安放圍欄圍成狗籠
  3. 找市面最低的小發財用滑動門,把避震器再降低,車上拴幾個把手

找幾家人坐坐看,問卷知道假設一是否驗證,接下來才去驗證假設二。

因為每個 MVP 都是實驗,當然不能愛加什麼就加什麼啊!

用「是否能回答假設」決定 MVP 及一切

每一輪推出 MVP 的目的是「是否能回答假設」?如果一次得不到答案怎麼辦?依照反饋修改迭代,再出第二代,這就是 PDCA 方法,那 PDCA 要迭代到什麼程度停止呢?重點是「是否能回答假設」?

Waterfall 有個 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方法,把任務拆成更小的任務,所以會在還沒發生前列出一大堆任務,跳過驗證部分,這其實是破壞實驗,如果你認為英文學好要靠口說,但你又同時在拼文法,最後考試考好了,是口說還是文法的功勞?所以在敏捷裡的「簡單」不是「nice to have」,而是「must to have」,非必要的因素反而干擾實驗準確度。

例如,小車塞進 7 人舒適嗎,我加進了「超強冷氣」,反而讓受試者回覆「整體來說很不舒適」,可能是冷氣太冷不舒適,不是空間不舒適啊!

用戶的一場旅程 User Journey

以使用者故事為基礎設計產品,當使用者測試時就在進行一場使用者旅程

這個 MVP 依據 3 個「使用者故事」(User Stories)設計,這台測試的小發財讓受測者經歷了一場「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根據他的旅程,他可以感受並且提出建議,而團隊可以聽到真正使用者的意見,不是顧問調查後「認為」的意見。

比起顧問公司「認為」它的分析符合需求,敏捷開發的「設計思維」與使用者交互「保證」符合需求更精準。無怪近年業界都說「學管理去 D-School(設計學院),別去 B-School(商學院)」,這種消長,在 AI 時代將更明顯,迭代成本降低、變化速度更快,顧問研究還沒請尾款,報告已過時,還是使用者第一手反饋實際。

為了創造這個旅程,不是車身、引擎、空調… 某個實驗室能推出測試品,而是每次就算是一台破破爛爛的車,使用者要能坐上去駕駛,感受他的使用者旅程,所以每個單位都要往前走一步,而且這一步是有意義的,就是產出足以回答假設的 MVP。

這話是啥意思?

Waterfall 要求到期末做出成品,而不要求每次產出「可測試」(Testable)的 MVP,可想像週會時,動力系統部門說「本週想出可讓動力增加 20% 的創意」,「能測試嗎?」,「不行,要先等 XXX 零件定做完成才能測試。」每個單位都說出無法測試的「虛進度」,那麼這個專案進度要到里程碑或整合測試時才能「醜媳婦見公婆」,不過那時候可能來不及改了。

MVP 的好處,你會議說啥都行,總之交出能看到、能測試的進度就是了!就可以避免虛進度(摸魚)了。

每次 MVP ,每個部分都有進度,來形成一個使用者旅程,每個功能都要交出進度,叫「垂直切片」,想像從蛋糕切下薄薄的一片(圖片來源:wikipedia)
每次 MVP ,每個部分都有進度,來形成一個使用者旅程,每個功能都要交出進度,叫「垂直切片」,想像從蛋糕切下薄薄的一片(圖片來源:wikipedia)

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每次的 MVP 就是個「切片」(Slicing),不是先追 A 的進度,再追 B 的進度,而是 A, B, C 都要每次都有個進度,組合成用戶體驗,就算只是非常「薄」的一點進度,就像蛋糕上切下一片,進度一起吃,才能吃出滋味。

大廚要推出巧克力水果蛋糕,因為水果還沒成熟、巧克力還沒進口、鮮奶油還沒打好,沒關係,我們研發了新的海綿蛋糕,先吃吃看好不好吃!

就算海綿蛋糕好吃,你怎麼知道加巧克力也好吃?你怎麼知道加鮮奶油會不會變很膩?你怎麼知道水果跟巧克力口味搭?也就是說雖然看起來有進度,其實這個進度不代表任何事。

用衝刺 Spring 管理進度

在現在這個情景下,聽說 Spring 是從美式足球借來的用語,那就容易體會。

在 Waterfall 下,各單位分頭搞(說好聽是「分工合作」),「你做完交給我,我做完交給他」的往後傳球,專案計劃就是規範「傳球順序」(早年企管界愛模仿工廠,把「下一球傳給誰」先規定好,濃濃 19 世紀感),如果腦中只有福特 T 型車產線,當然不懂 Spring 是什麼。

但在 Agile 敏捷開發,用「衝刺」就很容易懂了,整個團隊在第一、二週要一起交出 MVP-V1,所以團隊像是一個美式足球隊,不能拆分你的我的,沒有球從誰傳給誰的問題,接下來第三、四週從 MVP V1 衝刺到 MVP V2,第五、六週再修改衝刺到 MVP V3…,用衝刺還滿形象的,美式足球和橄欖球就是這樣每次往對方那裡衝刺幾碼,最後目標就是達陣。

我不懂美式足球,規則裡找不到 spring = 衝刺,但球隊一起沖的團隊精神,與傳統各做各的形成強烈對比

一次衝刺多長可自行決定,這裡每個衝刺 2 週不是規定。

結論

不管是 假設思維、PDCA、敏捷開發、精實創業、摸著石頭過河、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一大堆厲害或很土的詞,都是換個說法在說你國中理化學到的科學方法,有些很靈光的人,就聰明到做事、立志、上班、做專案都用它,可以理性的找到關鍵,做最少的事達到最大的成就,你別想說「我又不做產品開發,MVP 關我啥事?」看起來不但關你的事,而且對你一生都有幫助!

免責聲明:我體會了它的用法,但不保證正確,畢竟這麼多人在用,應該各有各的堅持,總之你也應該改出一套適合你團隊的。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 Push:有個資疑慮的您,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開啟「通知」會收到通知

電子報 Subscribe:在上方框或側邊欄框中訂閱電子報,我會看到信箱,但不會發垃圾郵件。

合作 Cooperation:行銷、課程合作 請到 About 中填寫表單,留言、臉書專頁聯繫也可以

臉書專頁:疑問或聊天,請留言,或到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

訂閱電子報

約雙週更新,絕無垃圾郵件|記得到信箱查看驗證信

最有人氣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探索更多來自 六叔觀察站 | Uncle6 Observ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