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笑「 宅宅 」嗎?越來越社恐?這一點也不負面,因為人類棲地已經改變了。
看到一個新聞提到 Piaggio 航太賣給土耳其,「比雅久航太」?對,你以為它只是做偉士牌摩托車的公司,其實它在二次大戰時是義大利戰鬥機製造商,戰後用飛機製造思維設計摩托車,所以「偉士牌」跟當時所有摩托車都不同,很多地方很像老飛機呢!
你的腦中對義大利飛機有印象嗎?我唯一印象是宮崎駿作品《紅豬》(Porco Rosso)在義大利作坊中修理飛機,水上飛機從威尼斯開進河道,再開進像船塢的機棚,那時的飛機多是水上飛機,修好後,起飛去亞得里亞海的無人小島自由自在。
宮崎駿為什麼要把這傢伙畫成一隻豬呢?他說紅豬就是他自己,那他代表的應該是宮崎駿心中的自由。如果宮崎駿躲在亞得里亞海無人島,他自由嗎?這位名人會被認出來,邀請他上電視受訪、被狗仔隊偷拍…,但如果他連人形都沒有呢?而且是又髒又臭又貪的豬,當他把所有偶包都放下,比起帥哥美女,他更能真正享受自由,因為他的自由更自由。
這或許是「阿宅」,但「宅」只是不愛出門,日本更深刻的形容是「魚乾女/男」,對戀愛市場完全失望且無感,不僅在家中不修邊幅,出門也不在乎,這就是紅豬等級的自由啊!
本文目錄
要臉還是要自我?
如果問紅豬要他從人形和自由選擇其一,我猜它寧可保持豬臉,畢竟對宮崎駿這個名人來說,他選擇這個造型就像突然消失一樣,十足的自由。但宮崎駿的另一個角色‒‒‒神隱少女中的「無臉男」,則剛好與紅豬相反,因為他沒有臉,羨慕有臉的人,為了追求臉失去自我。
臉代表什麼?或許是社會地位、職稱、流量、名氣、妝容,這些事物確實吸引人,不過我認為臉就像婚姻,有人說它是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有人進城是為了給個交待,有人是為了滿足社會對幸福婚姻帶來的成功假相,關於圍城生活,你如果不能享受,就是忍受了,而且往往走過這一遭,才發現在天秤上,自由的砝碼比形象還重一些。
如果你是一位先知先覺者,就算不曾進城,卻早就體悟進城並不適合你,那你很幸福,省得進城一趟折磨自己。而且你打從心裡確定了人生選擇了自我,則你就能做好計劃面對那些城裡人笑你不進城的議論、勸你快進城的言論,畢竟你懂,這比起進城,只是小辛苦。
我則屬於後知後覺者,先進城待得不愉快,才珍惜城外的自由自在。
當然很多人對於進城是樂不思蜀,是他人生最好的選擇,都是個人自由。是否進城的決策是智慧,而智慧往往要老一點才生出來,偏偏婚姻都發生在年輕時。
圍城並不止是指代婚姻,它可以是一切,例如有些人選擇在職場花幾十年慢慢升遷,但比起這個圍城,另一些人更嚮往遊牧生活。
圍城是誰造的?
天然演化的最佳棲地往往是你最適應的地方,就算你住在都市裡覺得空氣污濁,但離開它卻活不下去,這就是你最適合的棲地。
而這些很多人勸你進去,去了卻會後悔的圍城,我想得到的,都是人類虛構的。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造圍城?而且進城是主流意見,到某個階段就有人勸或迫使你進入圍城?
遠古時代,人是草原上很弱小的生物,不懂得成群結隊,可能萬年前就滅絕了,這個弱雞生理基礎,讓孤僻的人被獅子吃了,懂社交的人基因能流傳,所以我們或許都是某種長袖善舞花蝴蝶的後代,既然我們都帶着花蝴蝶基因,怎麼走着走着越來越多人說他是社恐呢?
20 世紀,人類已把全世界改造成適合人類的棲地了,與石器時代不同,我們走在路上不擔心被獅子吃掉,去全聯買牛排不用一群人帶着長矛圍獵,花蝴蝶基因會退化嗎?
你看 20 世紀許多知名企業老闆、頭臉人物都是商學院出身的業務頭,他們花很多時間跟人哈拉,對他們來說,懂社交就是有生意做,這個時代,花蝴蝶基因還是成功的必要配方。
Microsoft 前任執行長 Steve Ballmer 就是這麼一位數學系、商學院出身的商人,他領導期間,企業成功擴大,卻讓企業變成惹人厭的霸權,靠業務力量拉攏政府、企業吃遍全球,制度糟糕讓員工互相猜忌,產品策略與品質越來越糟,直到 2014 退休,企業形象漸漸改善。
幾十年前台灣剛解嚴,台灣國會有一位擅長與人大打出手的留德法律博士,立法委員朱高正,媒體每天抹黑他,譏笑他的不文明,但有一次他上了一個辯論節目,主持人和反方剛開始都帶著敵意,接下來我親眼看到他像變魔術一樣,短短半小時節目中,在談笑中讓反方、主持人、觀衆都變成他的擁躉,節目結束時都忘了這節目還有反方!
這就是花蝴蝶,他說服你時,你不覺得他跟你對抗,只覺得他和藹可親贊成你的觀點,不由得認同他,變成他的粉絲,後來才發現原來是你贊成了他的觀點,就像邪教教主一樣!
數位棲地 宅宅 的演化路徑
當今的 21 世紀就不同了,你看漸漸出類拔萃的大企業老闆不再是業務頭:
- 產品經理:Apple: Steve Jobs、Tesla: Elon Musk;
- 研發人員:Microsoft: Satya Nadella、Google: Sundar Pichai、Nvidia: 黃仁勳、Meta: Mark Zuckerberg;
- 供應鏈管理:Apple: Tim Cook;
- 投資哲學家:Amazon: Jeff Bezos、Palantir: Peter Thiel
看這些人不高明的口條、偏執的發言、蹩腳的表演,就知道他們絕不是靠花蝴蝶基因富起來的,這是怎麼回事?
在 20 世紀的前半時間,社恐但專注做怪兵器的宅男女,如果想紅就要被伯樂發現,伯樂通常是花蝴蝶,能像邪教一樣鼓譟群衆,讓你無人問津的廢物發明變成流行寵兒。
但在 21 世紀,社會已經演化為「數位棲地」了,這時,沒有一個伯樂能強過搜尋引擎、LLM 這種「數位伯樂」,它們能把你的作品從上億內容中挖掘出來,用演算法推送給需要的人。
為什麼從前租金再高店面也能租掉,現在卻整排店面待租?因為現在開在小巷、頂樓,靠 UberEat 和 FoodPanda 生意還是不錯;就算純內用,開在租金便宜的巷內二樓,客人也能從 Google Map 找到你,何必幫房東打工?花小錢做 SEO 和網路廣告更划算!
當然在數位棲地也有「意見領袖」(KOL),不過跟 20 世紀不一樣,他不是來自扶輪社或獅子會、不是政客,也不是明星,他們往往是在 YouTuber 這類社群媒體中的一個普通人,被演算法這個「數位伯樂」揀選出來,在演算法看來,意見領袖和開發 App 的程式高手差不多,都是某種 Nerds,只是開發的產品不同罷了。
於是,一條靠數位伯樂得以生存的路分支出來了,在這新的數位棲地,從前在 Malcom Gladwell 的《Tipping Point》中提到把美國獨立概念傳播到全美國引發獨立戰爭的花蝴蝶基因不管用了,具有顯性「Nerds 基因」的人更能在演化中延續下來,至於你為何被挑選出來?你永遠不知道演算法在想什麼。
數位棲地規則還不明顯
從「適合人類的棲地」到「數位棲地」,很多過去百年都正確的事,現在都在改變,只是剛開始,我們還摸不清這些變化的脈絡。
例如,電子書被過時適於紙本書的出版法令斷手斷腳,讓這更強大的系統卻只能表現得跟紙本書差不多,這就像黃飛鴻面對只會莊稼把式的普通對手,卻被規定禁止用手、矇住眼才能上場競技一樣,出版業沒有去掌握數位新棲地的邏輯,卻用過時法令壓抑電子書,所以紙本書目前看起來還能存續。
這會持續下去嗎?最近 OpenAI 的前技術大神說 LLM 已經學完全世界的資訊,找不到新素材可以訓練!我想起過去一年來,我每天自學,但很少「讀書」,從前新聞看報紙,週刊提供深度報導,而月刊則可以提供事件過後的深度又專題的報導,而書比月刊更慢,你想要瞭解一件事去買書,在購買的那一刻,它要談的事情已經成為歷史,這是我為什麼更少讀書的原因,我無法靠讀書學「新知」,只能學「舊知」。
我感慨這種靠着法規壓抑新科技的手段僅是短暫續命,隨着越來越多人追尋知識的手段從買書變成其他工具,未來紙本書和電子書可能雙雙成為過去,就像黑膠唱片般,成為少數人的昂貴另類嗜好。
書籍這個一向以來都是「正確」的事物,如果消失就不正確了。
還有什麼是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正確」的事情呢?比如人生圍城假說:「努力讀書考上好學校、進入好公司存一大筆錢、趕快買房、結婚、生子」。
看來一切都在動搖,學校招不到生、公司常裁員、買房是賠一生幫富人解套、沒人要結婚、更沒人生子。
2025 剛開始,我學到的是,你或你的孩子,想數位遊牧就去吧!不想結婚就別結吧!新的棲地似乎沒什麼規律,或許學會找到規律才是數位棲地的正確,前提是你要跳下去摸索,因為書本知識快靠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