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期間我買了一台 10 吋的小電腦,終於可換下沉重的背包,可以背輕巧公事包即可,我開始找一個好看的手提包,但累了可以背著的款式,不能出門逛,我搜尋後整理了一下,發現:
- 後背包或後背、側背、手提三用包大都是 21 吋電腦尺寸,對我來說太大了;
- 適合 14 吋電腦的就會做成側背,很少後背包是這麼小的;
- 更小的 13 吋薄型電腦包都是手提包或加側背,沒有後背型的;
- 沒有 10 吋用的背包。
於是我決定找 13 吋手提、側背兩用包,假設確定後,選項變得很少,剩下 5 款看得上眼的,因為從網站照片看不出實際尺寸,我就先下訂第一款,價格比較便宜,尺寸合宜,是一般手提公事包的造型,底部有腳釘可站立,但表層尼龍布質感非常差,於是退貨,想找個看起來質感較佳的。
第二款,看起來表層質感好,大小合適,但竟然不是新品,背帶內部的表面已經剝落了,退貨,我發現有一款可供 14 吋電腦使用,外表好看,就放寬條件。
第三款,價格已達第一款的 2 倍,Samsonite 素有耐用傳統,但寄來後發現它實在太大了,雖然 14 吋只比 13 吋大了 1 吋,但它背起來像要去買菜一樣,設計的思維不同,於是我調整為不要找行李箱品牌的。
第四款,尺寸合宜,臘皮和帆布外表,內部每個線頭都很細緻,連內襯布都好看,手提肩背兩用,這次終於得到符合的背包了。
這個包包用了一陣子,發現它實在太薄了,裝進電腦後只能裝一些薄薄的東西,連眼鏡盒都裝不下,帆布內層會把東西表層磨壞,因為開口太大,背帶扣在包包高度一半的部位,當側背時包包會變形。
我又開始思考下一款合適的背包了。
本文目錄
背包和假說思考有什麼關係?
最近正在閱讀《假說思考》這本書,是波士頓顧問集團 (BCG,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的精煉思考方式,雖然是由學霸公司寫的,但十分輕鬆易讀。
人和電腦下棋,每一步圍棋可以有 3^361(3 的 361 次方)種下法,為了算出如何下子,贏了李世乭的 AlphaGo 超級電腦安裝了 48 個 TPU,可是人類無法像電腦高速運算,人腦怎麼下棋的?
原來人類並不使用 “窮盡算法” 就是把所有可能走法都算一次,而是用 “假說思考” 評估比較可能的幾種走法,不對再來修正。
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別花那麼多時間計畫,等你都計畫完世界都不一樣了,就像醫師並不是每個病人來都做一次全身健康檢查才判斷病因,而是常常先斷定大致的病因,用藥後看結果來判斷對不對,不對再改。
其實這跟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提出的 “設計思考” 差不多,就是你別花太多時間調查,產品先做個原型讓潛在使用者用用看再來修改吧!只是設計思考從產品開發的角度出發,而 BCG 的假說思考從企管顧問角度出發。
“假說思考” 和 ”設計思考” 都是 PDCA 迭代
計畫 Plan、執行 Do、反思 Check、修正 Act 這個 PDCA 流程因為以往用在生產線改善、軟體敏捷開發上,都是在進行 “修正” 而不是 “創造”,有人說它不夠大刀闊斧。
想想前面的例子,如果我只是在各電商網站逛街,那不知要逛到何時,但我很快做出一個假設,所以放棄了21 吋、14吋的可能性,在幾次迭代後就完成這個任務,找到所要的產品。
- 迭代前先進行觀察(掃描各家電商看市面上有哪些背包選項)
- 得到一個假設:13 吋看起來符合
- 依據假設做計畫:買到尺寸符合但面料不好的包,修正假設,要買貴的
- 第二次迭代:符合但是是舊貨,修正假設,以後不買 Momo
- 第三次迭代:買貴的、名牌,只大一吋,修正假設,行李箱品牌的 14 吋跟別家是不同的定義;
- 第四次迭代:尺寸、面料、可站立、做工精緻、不肥大… 得到想要的產品。
從這個例子你可以看到在哪裡用到 “觀察與假設”,就是在每次的 P 計畫之前用 C 反思得到哪裡做錯,用 A 得到下次修改的結論,再用新結論進行下次迭代。
雖然 PDCA 迭代來自於品管和生產線,似乎不需要太多創意,其實在執行過程中都在進行創意,你的 “觀察”,及整理觀察得到的 “假說” 對專案能否不停變好很重要。
每個人都會執行,但很少人會仔細的反思,這本書裡說到作者會問屬下 “你的假說是什麼?” 不只工作,學習時也是這樣,不停對下一個章節提出假說,在讀的時候與假說驗證,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到的主動閱讀方式,你不只是讀,還不停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和思考。
用在讀書很好,但用在逛街,可能只有男生想要快速找到包包,很多人就是喜歡一天到晚逛街啊!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 Push:有個資疑慮的您,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開啟「通知」會收到通知
電子報 Subscribe:在上方框或側邊欄框中訂閱電子報,我會看到信箱,但不會發垃圾郵件。
合作 Cooperation:行銷、課程合作 請到 About 中填寫表單,留言、臉書專頁聯繫也可以
臉書專頁:疑問或聊天,請留言,或到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