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edium.com/simpro/learn-by-code-be45dd13176
我曾經在網上學了 JavaScript,經驗是怎麼樣的呢?那課程把程式語言拆成很多花 10 分鐘的小課程,看了講解內容後給你一個類似題目,照做如果正確就通過了得到一分,我花了幾個月每天都很勤快地一關一關過關,得到數百分,但完全不覺得我 “會” 寫程式了,因為我只會解做過的題目,如果給我任何一個沒見過的題目,就解不開。
我們學校教育也類似這樣,國中時我的幾何證明題做得相當好,自以為數學變好了,後來才發現是因為題型有限,補習班天天重複講解加上做無數考古題,確實一看到題型就知道怎麼證明!問題是,給我一個沒看過的題目,我還是沒辦法,其實如果讓我自己來,以我的程度一題都做不出來,教育造就了很多 “考試 90 分,卻不會解題” 的人才。
我不知道怎麼解題時,不是笨,而是不懂大師的解題思維。
假如巴菲特跟我聊天(做夢),諄諄教誨地告訴我他是用哪幾個指標來為股票估值的,我真聽懂後把他的方法寫成公式,我就可以叫它:
“巴菲特股價模型”
如果巴菲特講述的非常清楚,而我也聽得很專心,面對相同的股票在相同時間,我應該可以算出跟巴菲特差不多的估價。
人的學習很直覺,假如你很聰明,聽到巴菲特的演講就成了投資大師,這是你內心有個很厲害的電腦,能夠自動建立模型。
能建立模型,你就 “吃透” 了,無法建立 “模型” 就覺得難以掌握,“模型” 是電腦了解事情的方法,當你聽清楚巴菲特決定股價是用哪些指標,再把每個指標之間的關係搞清楚,那你就學通透了。
投資大師很多,你還可以建立其他投資大師的 “索羅斯模型”、“比爾蓋茲模型”、“科斯托蘭尼模型”…。
我想這是為什麼當你建立起程式你就記住了,這就像你昨天聽了巴菲特講話,今天就要把巴菲特的理論講給一個笨得不得了的人(電腦)聽,這逼著你整理巴菲特的演講,找出指標之間的關係,當你把這麼精髓的東西搞清楚,你當然學得很好啊!
把學到的知識用自己的話寫出來,或講出來,是檢視自己是否學好的好辦法,因為你可能沒真的聽懂,當老師說得有理直接帶到結論,就以為自己也會了。 比起說給人,說給電腦更挑戰,因為它很笨,只要一點點說不清,它可不會自動幫你補上,就直接卡住,逼著你要檢視哪裡沒聽懂。
電腦到底多會卡住你呢?
Google Sheets 可用 “IMPORTHTML()” 把網頁上的表格或列表抓進試算表,再用 A, B, C 的欄號操作。 我在網上看到有大神用 “Col1” (第一欄) 這樣選擇就不用把整個表格抓進來(因為只要表格中的一個數字),但我失敗了,後來發現,要用 {IMPORTHTML()} ,兩邊加上兩個括弓意思是把抓進來的表格放進 “陣列” 中,才能用第二種方法。 電腦就這樣,少個細節就死也不過。
所以,什麼是 “吃透” 呢?就是你在面對問題時,可以回答出跟你老師一模一樣的答案,因為你把他的大腦偷來裝在你的腦子裡了。
https://medium.com/simpro/learn-by-code-be45dd13176
這本書講到的 “多模型思維” 是一位教授從巴菲特的夥伴查理蒙格那裡挖掘出來的方法,這位超會賺錢的大師也是思想家,他腦中對不同的事情有多個模型,遇到不同事情會套用不同的模型,所以他比我們都懂得賺錢!
為何要多模型呢?假如每個大師對一個股票的估價都不同,你不能只聽一個人的,那麼用不同模型來判斷同一件事情,雖然最後價格差異很大,不過我們有好幾個參考。
所以某股票的價格讓 3 個分析師估價,結果分別是:
- A 覺得這股票後面不會再起來了,給 300 元的估價
- B 覺得只是回檔,很快又會上來,給了 500 元的估價
- C 覺得這股票非常有前景,只要在 3 年內持續擴張,1500 估價都是合理
其實我們腦裡有個盤算,就能抓出一個價格帶;但要教電腦可不能用盤算的,你要確實地把 4 個答案縮成一個答案,例如用平均值?總之這 3 個數字最後會再變成 1 個數字,電腦才能判斷,AI 的設計很值得參考。
多數模型都來自別人,我們還是要設計把所有答案收攏成一個的化簡,這樣多模型才不是多答案,而是提供了參考讓我們做決策。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 Push:有個資疑慮的您,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開啟「通知」會收到通知
電子報 Subscribe:在上方框或側邊欄框中訂閱電子報,我會看到信箱,但不會發垃圾郵件。
合作 Cooperation:行銷、課程合作 請到 About 中填寫表單,留言、臉書專頁聯繫也可以
臉書專頁:疑問或聊天,請留言,或到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