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學習達人理解快速又不會忘記?開始培養【 總結力 】

有些人花很少時間就能考高分,有些人輕輕鬆鬆在公司提出準確計畫,這是因為他們的【 總結力 】特別強,讓我們來訓練…

有人很快能在白板上總結出複雜的概念,這是因為他腦中有個知識框架,並且他很擅長聽懂並且有很強的【 總結力 】
有人很快能在白板上總結出複雜的概念,這是因為他腦中有個知識框架,並且他很擅長聽懂並且有很強的【 總結力 】

我們都有總結、摘要能力,但在學校裡卻從來不教、不訓練,考試也不考,所以你的【 總結力 】可能被荒廢了,但這卻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常常幫人家調整企劃,最近朋友請我調整一份企劃,這是一份用來申請經費的計畫案,卻被打了回票,要在一週內再次送審。

這是一份厚達 200 頁的巨著,不過朋友說:「根本不知道他在寫什麼」,包括幾名學有專精,擁有豐富行業經驗的審核委員都看不懂,這就是被打回票的原因!一般被打回票都是因為委員有意見,少有因委員覺得不知所云而被打回票的。

翻開這份巨著,著實不好讀,於是我花了 5 分鐘掃讀,拿起白板筆提出新版計畫架構,然後花了 2 天修改完成。

朋友拿著我畫的架構給他老闆看,覺得驚訝,我想他不是覺得能畫出架構有什麼了不起,而是這份人人認輸的計畫為什麼我能在 5 分鐘內吸收呢?

這時你可能想「臭屁什麼啊?」別誤會,這個例子不是要自吹自擂,我只是想說明【 總結力 】的重要性。

總結力 的影響

其實我閱讀非常慢,直到最近才開始學著快速閱讀,我很羨慕能快速閱讀的人。

因為閱讀慢,我要努力別讀第二次,就養成了在閱讀一個段落後,停下來在筆記上寫下剛剛讀了什麼的習慣,這是檢視自己吸收狀態的好方法,會產生兩個結果:

  1. 如果腦筋狀態非常好:小總結幫我把閱讀的大量資訊壓縮,節省大腦有限的容量。
  2. 如果腦筋狀態不太好:如果總結不出讀了什麼,表示大腦吸收不好,那看看出了什麼問題:精神狀態不適合閱讀,很煩躁 → 喝杯咖啡?內容太艱澀 → 有沒有更容易的入門書?缺乏所需背景知識 → 先補充一番?

總結能夠幫助你把作者的思維轉變為自己的思維,所以對記憶很有幫助,我曾請一位國文學習困難的國中生把家庭聯絡簿上約 200 字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話描述,但他卻嘗試記憶故事裡的語句、觀點的順序…,如果沒辦法總結,消化成自己的,要硬記很難,這樣的孩子雖然花了很多時間讀書,卻沒辦法讀好書。

這裡說的「記憶」不是那種可以背下一副洗亂撲克牌順序的技能(這種機械式記憶對學習應該沒用),而是能把所學的概念印在大腦中的能力。

完全缺乏總結能力是一種目前沒治療方式的學習障礙,但多數人沒有這個問題,你通常都能訓練出總結力。

總結力 的第一個秘密–好好的聽

總結的秘密在你到底聽到了多少。觀察在聽別人說話時,通常有幾種聽的方式。

【第一種聽者會不停發表意見打斷講者】

常有女友抱怨說:「你聽我說話的時候只是在等著講下一段話!」。

語言的表達能力有限,我們可以假設說話者大概只能用語言表達 50% 腦中所想,當聽者插嘴,則能吸收的就不到 50% 了,當一位企劃者在聽業主講話時總是急著想表達自己的意思,我相信他會沒聽懂業主要說的,這表示不論他多聰明,是無法做出好企劃的。

【第二種聽者非常安靜】

他聽進去了嗎?我們都在國中小讀過書,都知道同時是厲害演講者的老師屈指可數,雖說表達能力欠缺,但他/她卻有藤條、板擦或粉筆可以讓大家少講話,當全班都安安靜靜聽課時,表示都學好了嗎?當然不可能啊!

有的老師陳述能力差到學生無法不睡著,高中時曾笑說要畫個假眼睛貼在眼鏡上,就可以睡好一點。

【第三種聽者把聽當作收集線索】

這就是高手了,在聽別人講解時,他把資訊吸收得很好。

當講者只能用言語表達他 50% 的概念時,如果想聽清楚,不只要好好聽,還要從各種線索補充沒說出來的那 50%,例如你會從這個人的背景猜想他為何這樣說,不過怎麼知道他的背景呢?如果常常看《福爾摩斯探案》、《柯南》,他的服裝、身體特徵、頭銜、態度… 都時時在表達線索,當你了解越多,就越能夠補充沒說的那 50%。

傳播學名言「人無法不傳播」,當我說話時,對方會猜到我沒說的意圖,那不說話看你怎麼猜?其實不說話傳播了「我不想跟你說話」的態度,傳達的內容可能比說話還多!

高手也說話的,但他很少急著表達自己的論點,而是問他從觀察中還沒收集到的資訊。

曾聽過一位高手業務說:真的銷售高手不是像你想的說個不停,事實上,高手在整段對話中,讓客戶說九成,業務員只說一成;而在業務員說的一成中,有九成在問問題,只有一成在陳述。所以,如果你當業務講到口渴,通常是技巧需提升。

總結力 的第二個秘密–重組格式化

舊時代的史地老師常考你背誦,遇到這種非背不可時,想口訣是好方法,例如「金磚四國」就是把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四國的國名首字連成 BRIC 讀起來像「磚塊」(Brick),把它們組合成口訣後,還要給他一個故事,記住故事,就記住口訣了,不然口訣還是會忘記的。

新世代的老師也發現了,只要能從 Google 查到的,不應該背下來,如果大考考這種題目通常會被輿論撻伐;如果你我不是學生,通常要背誦的都是常用的,用多了自然而然就記下來了。

從上面的例子知道,在 21 世紀,只剩下少部分資訊需要背誦,絕大部分知識都需要總結,所以總結能力在這個時代太重要了。

從聽(觀察)階段吸收到對方要表達的資訊後,如果想把這些知識變成自己的,不要背誦,而是要格式化(Format)成自己理解的方式。

小時候讀過一本談大腦的書(太久了忘了書名),他說如果要做一個大腦模型,可以想成一塊木板上釘上一排排的釘子,釘子上方放了一塊塑膠布,如果灑水上去,它會把沒有釘子的地方壓凹了,這就是你的記憶,如果三角形的水潑下,它會在塑膠布上造成 3 個凹點,隱隱約約的像個三角形。

大腦的模型,【 總結力 】可以說是擅長把別人的知識轉換成適合我的大腦的格式的能力。
大腦的模型,【 總結力 】可以說是擅長把別人的知識轉換成適合我的大腦的格式的能力。

這個模型要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並不能把「事實」記住,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的大腦會把事情「扭曲」成我們能記住的樣子,因為每個人的釘子位置不同,所以你的大腦能記住、能處理的資訊型態會跟別人不同,就像很多 Mac 產生的檔案格式到了 PC 就無法打開一樣。如果不經過把別人的知識格式化成我能接受的樣子這個過程,就會記不住,反之,經過轉換,就很容易記住。

我們該如何記憶呢?把聽到看到的想出自己覺得合理的邏輯,或是一個故事。

聽對方說話到這個階段時,我的腦子裡已經浮現一個模型了,這時我常常會問對方「你說的可以說是 XX 嗎?」,那個 XX 是我已經知道的事物用來類比,一方面轉化,另方面讓對方驗證我們是否達到良好的溝通了。

例如,假如在多年前,有人說「我要在台灣開一家『蝦皮』」,我聽完會問他「你說的可以說是『台灣版的淘寶』嗎?」。

如果不對,就表示他所說的我沒吸收,那麼他可以進一步修正描述讓我能懂。

比如他會想一想說「基本正確但是 XXX 的部分不一樣」,我就是想知道這不一樣是什麼。

如果有人說了某件事有 3 個重點,照他的順序可能不好記憶,方法是想通 3 者之間的關聯,這時就可以用我自己的順序來記憶,還不容易忘記。

但如果意識到我在吃力地記憶他的順序,或許還沒搞清三者間的關係,是不是我太懶只在囫圇吞棗,沒有深入思考呢?

理解別人對我有利

在篇首那個為人改企劃案裡,別人對於看懂他在說什麼都很吃力,我閱讀時看到他犯了一些錯,例如:他無法分辨主軸和細節、不懂每個段落最適合閱讀的長度、使用太多專有名詞沒考慮閱讀者的知識、太過於瑣碎沒有把計畫變成易於管理的樣子…… 雖然這每一部分都表示他缺失了某些知識,但他的企劃問題是他缺乏敘述技能,並不是缺乏內容。

身為一名有經驗有技巧的學習者,我先不是讀他的作品,而是從他的寫作風格還原他的人設,也就是「讀人」。他是個行業經驗豐富,卻喜歡搬弄術語的中年人,可能因為他是個技術人才,或是他在職場上常面對質疑,而他用更多術語希望建立權威形象獲得別人的敬佩,這是他的保護色啊!

搞清楚這位「演員」的角色,刨去術語,就能看到概念,我發現概念很簡單,我在腦中幫它建立一個模型,就是個假設。

然後我就沒照他的章節來閱讀了,我在那 200 頁巨著中前前後後的翻來翻去,用來補足我假設中還沒驗證的部分,接下來,我用他的計畫 + 我腦中的模型來詢問朋友,確定我猜測是正確的,就是套用了正確的模型。

然後我在白板上把架構重畫出來,只留下重點(就是我自己能聽懂的故事),隱藏細節,這樣就決定了寫作主軸。

問題是,依照寫作者的人設,他是不會接受意見的,所以我沒有「改」他的企劃,而是重寫了一份,用簡單、沒有太多術語的方式說出讓人能懂的故事,但在前面的故事主軸很清楚之下,ChatGPT 之類的語言模型就可以代勞大部分的寫作了(如果沒有架構,AI 寫不出來的只會是廢物)。

回到上面的過程,大概是像這樣的流程:

  1. 猜測對方想說的是什麼:每個人都會說或寫,卻不都能清楚表達概念,找到線索、進行推測,幫對方補充漏失的部分,就容易理解;
  2. 幫對方編故事:我用我的話幫他組成故事,讓對方觀念轉成我大腦的格式,雖不百分百精確,但我的大腦能處理它;
  3. 跟我的知識比較:了解對方不是被他說服,他的概念讓我參考,從既有知識決定哪一部分要同意,哪部分提出意見;
  4. 把新知塞進既有框架:如果一部分新知值得留下,我會在大腦中把新知塞在與它有關的知識之間,這時是我自己創作一個故事;
  5. 輸出新的故事:經過這樣的流程,這個故事已經變成我自己的,我就可以輸出了。

讀書、聽課、寫企劃,就是「搞懂他到底在說什麼」的過程,當前人人可以當網紅的時代,說話是顯學,而理解不是,但練習總結能力,能快速理解人,實際上是對你有好處的技能。

至少在你想偷懶用 AI 幫忙時,要先釐清邏輯,不然你會看到 AI 發揮難以置信的想像力搞砸你的工作!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 Push:有個資疑慮的您,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開啟「通知」會收到通知

電子報 Subscribe:在上方框或側邊欄框中訂閱電子報,我會看到信箱,但不會發垃圾郵件。

合作 Cooperation:行銷、課程合作 請到 About 中填寫表單,留言、臉書專頁聯繫也可以

臉書專頁:疑問或聊天,請留言,或到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

Tags: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 Push:有個資疑慮的您,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開啟「通知」會收到通知

電子報 Subscribe:在上方框或側邊欄框中訂閱電子報,我會看到信箱,但不會發垃圾郵件。

合作 Cooperation:行銷、課程合作 請到 About 中填寫表單,留言、臉書專頁聯繫也可以

臉書專頁:疑問或聊天,請留言,或到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

訂閱電子報

約雙週更新,絕無垃圾郵件|記得到信箱查看驗證信

最有人氣

探索更多來自 六叔觀察站 | Uncle6 Observ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