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他是台灣人,以前是幫台灣企業申請政府補助的寫手,在大陸四級城市成立了新創加速器,因為「惠台 31 政策」是達成上頭指標的機會,回台灣吸引新創。
想起民國初年十里洋場的「洋買辦」。

四級城市發展差,難以吸引人才,他就當公辦比賽評審,想請老師推薦學生團隊加入。「但老師也不想為結果負責,成效不好」。
我告訴他大陸知名學生比賽平台 China Thinks Big,每年上萬學生加入海選,員工不到30人,全靠網路。
「這個不行的啦!老師會舉才是因為自己可以達成業績、升官,民間比賽沒有這動力。」中年人去了大陸常出現這種「啊!你不懂啦!」的口吻(但混得好的無此問題)。
我沒跟他說的是:
- 平台已很成功,不是運用政府力量,而是拿到上市公司資金,已經是中國最大的 Project Based Learning。
- 老師不為了升官發財通常也願意幫學生,至少我在北京的老師都很熱心。
他是政府公文解讀高手。因政府補助案寫手背景(也可能只是想表示關係好),從官員角度來說明一切。但他沒發現 — — 假設全中國每個縣市(鄉級不算約 3200 個,算上約 4.3 萬個)都有 5 個加速器提供新創輔導時,「新創都不夠用了」(假設3200市 x 5加速器 x 5家進駐 = 8 萬個新創團隊!),中規中矩是搶不過條件更好的城市。
他不是社會觀察家。大陸遠比台灣管得鬆,民間實驗空間巨大,政府嘴上說得緊,實際上觀察你、任由你,直到它知道你在做什麼、看出利弊後,才出手干涉,在正規化之前,有大成長空間。
這些放手只能說不能做,更不在公文裡說!
聊完他要回台南,來自台灣失勢前總統故鄉,在大陸失勢前主席故鄉打拼,很困難的條件(政治不正確),但還是說「我很好」,告訴台灣新創「來我這裡比台灣好」。
不禁想到在某些場合遇到的台灣傳統商人,喝酒、做戲、唱歌,還會吟詩不忘做生意,本來是文藝青年,在酒場「長大」了,酒場江湖一直沒變,世界早就不一樣了。
當他們來用「惠台 31 政策」招募新人時,這些新人就是要來取代他們自己的。
看著他單槍匹馬走南闖北的背影離去,憑著對舊世界的認識操作新世界,可惜在變化快速的時代,「學經歷」貶值,「學習力」升值。
即將打敗他的,不是可見的對手,而是駕著微信的新騎兵,他可能到最後一刻還想不通。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 Push:有個資疑慮的您,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開啟「通知」會收到通知
電子報 Subscribe:在上方框或側邊欄框中訂閱電子報,我會看到信箱,但不會發垃圾郵件。
合作 Cooperation:行銷、課程合作 請到 About 中填寫表單,留言、臉書專頁聯繫也可以
臉書專頁:疑問或聊天,請留言,或到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