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讀書的速度很慢,因為我把閱讀當作與作者的神交,遇到這樣一個聰明的心靈,怎麼捨得 快速閱讀 後轉身離開呢?
慢讀也有慢讀的技巧,就像要 2 天才能拍完一場戲,就要記下這場戲的特徵,不然下一場戲主角衣服不連戲,都會讓觀眾出戲,忙著抓包!
但有時候是沒這麼多時間分析閱讀的,突然之間要吸收很多資訊,讀的慢就讓我很煩惱。
意外發現這本書《輸出式閱讀法: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作者尾藤克之 (Katsuyuki Bito) 是日本的暢銷書作家、網紅級評論家,自稱已經讀過了一萬本書,寫過七千篇書評,而且他一年要讀一千本書(數字驚人)。
到這裡我想「就是速讀吧!」,我曾接觸過速讀,就像珠心算對數學理解沒幫助一樣,我對速讀的評價就是用些奇巧技術,對學習理解、產生創意沒幫助。
我決定很快把這本書掃完,日本書籍都經過特別編輯,句子短、精煉,適合掃讀,直到讀到講述方法的章節時,才知道「原來不是講速讀法啊!」,於是我把整本書用他的方法讀完,閱讀時間總共不到 20 分鐘。
這時我接受了這個方法。
身為產品企劃人,頑固是敵人,我對新東西接受度比較高,就算拒絕與「速讀」有關的事物這麼多年。
本文目錄
什麼書都能 快速閱讀 嗎?
我把閱讀分做文學作品的「休閒閱讀」和吸收知識的「應用閱讀」。
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作者對文字使用精妙,準確傳達情境,不適合快速閱讀,否則就好像快轉看諾蘭的電影,什麼都欣賞不到。
文學作品只會閱讀好的,如果作者造詣普通,讀小說只想知道劇情,這種書連 快速閱讀 都不考慮,不讀就是了。
我不理解有人快轉看韓劇,何不把時間拿來做更美好的事呢?
而應用閱讀則不同,當然也有些妙筆生花的商業書作者,但應用書籍的作者不是文學家,許多文筆普通,因為目的不是欣賞文學,而是吸收他的知識,所以不用是經典書籍,有時候還是得看的。
應用閱讀要先死磕最基礎的硬書,過了這一關,什麼都容易了。
例如:我小學時對汽車高度感興趣,常去借汽車雜誌,看不懂還買了汽修科課本,從頭到尾讀了 3 遍(最後甚至搞懂自動排檔的行星齒輪結構)。後來興趣轉變,多年不接觸相關資訊,現在的我覺得 Toyota 最實用,就算如此,現在任何汽車新技術就算縮寫一堆,我一看都能掌握原理。
那時,我這個有汽車豐富知識庫存的小學生,已可做到快速閱讀了。
對應用閱讀來說,先花些力氣好好分析閱讀經典書籍,把該領域的樑柱建起來,接下來添加磚瓦、刷油漆這些事就快速閱讀即可。
如果你只看書,會覺得作者所說的快速閱讀我也沒問題,但我覺得,畢竟他身為暢銷作家、書評家、大學研究員,是一位以知識為核心的工作者,他能十分鐘掃讀吸收的書籍,換一個人不一定能辦到。
「分析閱讀」是搭建大樓樑柱,重點在心得、理解,把「資訊」變成「知識」;
「快速閱讀」是在樑柱上貼上裝潢,你已經理解過了,現在重點在吸收資訊,放進原來的知識大樓裡。
1/3 快速閱讀 法
他說的閱讀法利用了大腦天生具有的「合理化」功能,這是讓我買單的原因。
大腦合理化人人都會,你可說他很有「想像力」,但這不是藝術家的專利,而是人類的求生技能!
讓我們回到西元前 2 萬年,原始人小甲和小乙吃完飯在樹下打盹,此時看到草叢一動,小甲想「是老虎嗎?」趕快連滾帶爬地溜走,而小乙則完全不在意繼續睡覺,小乙被吃掉,享年 15 歲,RIP。
沒有合理化能力的小乙們都死光了,演化留下來的,是我們這些膽小小甲們的後代,具有合理化能力(孬)的我們。
雖然沒看到老虎,小甲腦中出現的是什麼?對於不懂的事,他先想像一個情境「老虎?黑熊?風吹?」補上不懂的部分,這種想像力讓他保住性命。
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會自己想個解釋填上令人不快的不合理,有鬼、石頭公讓我發財、我老公一定有外遇、XXX 選上台灣會更好…… 合理化天性可能就是這些創作的靈感來源。
本書說的方法就是利用這種天性。
你應該在網上看到一些測試,把英文首字母和尾字母保持不變,改變其他字母順序,並不影響閱讀理解。
這種能力就是「轉置字母效應」(Typoglycemia),這個原文是由「打字錯誤」(Typo)和「低血糖」(Hypoglycemia)組合起來的新字。
他的方法很簡單,拿張白紙把書頁的右邊 2/3 遮住(直排書遮住下面 2/3),只露出左邊 1/3,你會發現居然還能讀懂!因為妳會用你的知識庫存把遮住部分的文字補上。
但你會說,這樣我只能懂得部分啊!他用了「80:20 法則」告訴你,一本書裡重要的 20% 解釋了 80% 的知識,你真的不用全部讀完,而是要學會去蕪存菁!
在讀到這一章之前,我是快速掃讀每一行,這章之後,我改成讀前 1/3,試驗結果是成功的。
他的書裡有些論證,可以玩玩看他的實驗,但如果沒打算買這本書,你可以隨便找本書或文章試試看,畢竟這是人類基因裡的本能啊!
不適用領域
如果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讀的是作為頂樑柱的經典書,這招是沒用的,因為你缺乏該領域的認識,沒素材補上那 2/3 的空洞啊!
「滿滿乾貨」的書也無效,日本出版品通常花一本書的篇幅講簡單的概念,而像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大歷史》這種妙筆生花的乾貨硬書就很不適合,他的作品顯然不符合「80:20 法則」。
作者在書中有講到要遮住右半邊而不是左半邊,這是因為句子前半截通常會揭示比較重要的信息(主詞和動詞),後半截比較少,甚至書籍編輯會要作者修改奇怪的表述方式,例如被動語態就不怎麼受歡迎。
不過有些作者或編輯則完全沒有這種貼心,例如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反脆弱》,我讀的時候覺得他是故意要用艱澀文字虐待讀者,快速閱讀完全失效。
帶著目的進行 快速閱讀
原本我不理解逛街的意義,身為中年直男,我只在確定什麼衣服壞了時會去買一件替換,但逛書店卻很快樂,就買回一堆原本根本沒想到要買的書!此時我理解了女生說她缺一件某某衣服並不是真缺,而是她正在對抗購物的罪惡感,試圖找出一個好理由說服自己!
逛街以購書為目的就讓我買回一堆從來沒想過要買的書,連領域都不懂,所以翻開時只是抱著「你告訴我有什麼吧!」的探險心態。
不過快速閱讀不能像跟團旅遊一樣放空,通常是你心裡有個想要知道的事情,你需要答案,在這本可能會給出答案的書裡尋找。
當你帶著目的、帶著問題,就不會覺得所有的內容都重要,都得讀一下,而是找到了答案就往下走,這個目的成為你的篩選是否閱讀的標準。
快速閱讀 後的輸出很重要
作者說,他一本書花 10 分鐘閱讀,20 分鐘寫出評論、總結,總共花 30 分鐘。
日本書的輕薄短小確實可以做到,在台灣就不一定能,多久不用錙銖必較,重點是他特別強調「輸出」,其實書裡提到輸出沒幾頁,但作者卻把這詞放進書名。
從前我的義大利文老師跟我說,義大利大學沒筆試,你覺得讀好了就找老師,你講給他聽,能講得出來表示你懂了。
我在做筆記時也是這個目的,用你自己的話說出來,就會加深印象,如果只是看過去,很快就忘了。
番外:間隔重複強化記憶
本書提到「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就是把需要背誦的資訊重複接觸加強長期記憶。
從前認為要加強記憶要短期重複閱讀背誦。但認知科學研究證實,短期高強度學習只能用來臨時抱佛腳,如果想一輩子記得(寫入長期記憶),要用間隔重複法。
大腦常常在「掃除硬碟」,把不重要的記憶刪去,空出大腦處理更重要的事。間隔重複法讓想背下來的資訊在大腦快清除時又接觸,大腦誤認為很重要,就存入長期記憶。
只是這本強調 10 分鐘快速閱讀的書目的是要「投資最少獲取最多」,間隔重複法可是要投資相當多心力的,就表示這知識很重要,例如律師背法條、醫師背拉丁文病名,對於這種嚴肅內容,相信他們不會用快速閱讀法。
不過也來說說如何做吧!
例如醫學生背拉丁文病名,先準備許多小卡做成「閃示卡」(Flash Cards),正面寫單字、背面寫解釋,定期自我考試。製作耗時、要提醒自己重複背誦也需要心力,就算閃示卡 App 也要特別花時間做。
RemNote(按這裡讀我寫的 RemNote 系列文章)解決了這問題,你平日寫的筆記就可一鍵轉成「閃示卡」(按這裡看專文介紹),依照經心理學驗證的時間表定期跳出重複測試,製作、提醒、評分都解決了,如果你也有需要背誦的知識,這個省時省力的方法應該對你很有幫助。
我總覺得放在快速閱讀裡算是番外篇吧!
與卡片盒筆記法的比較
卡片盒筆記法談的是比較深入的「分析閱讀」,而這本書講的是「快速閱讀」,不過,這兩者沒有太大不同,例如:
- 80:20 定律:卡片盒筆記法用自己的總結壓縮所讀的書,例如把 100 頁的書壓縮到 2 頁,跟快速閱讀一樣。
- 帶著目的閱讀:在卡片盒筆記法裡會製作盒子(Kasten),例如想要研究讀書法,那麼「快速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等方法都在這個研究範圍內,帶著問題去找解答很重要,不然就會一直分心。
- 學習後輸出:本書作者讀完後會寫篇文章,而卡片盒筆記法要你不停的對你的思考進行筆記、摘要,大家都認為,不經過「寫」,就難以真正理解、鞏固知識。
兩者有什麼差別呢?本書作者喜歡在書裡眉批(我也喜歡),但卡片盒筆記法的作者盧曼不在書上筆記,他的眉批都寫在卡片上了,並歸入知識庫!
還是先得累積知識庫存
先別高興說「有快速閱讀就再也不用辛苦的分析閱讀了!」,因為《輸出式閱讀法》與卡片盒筆記法之間差異很小,甚至互補。
我們還是要先有一些知識庫存,才能達成快速閱讀,而知識庫存還是要經過一些分析閱讀才能搭建起來。
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時要分辨這個素材適合用哪種閱讀法?
- 用來建立底層基礎:這是你的行業地基,通常是長期分析的經典了,不只要用「分析閱讀」,部分要用「間隔重複」強化,成為你的專業基礎;
- 用來擴增知識連結:從你的行業基礎垂直擴增可以鞏固單一領域,水平擴增可以與其他學門互相刺激,你需要「主題閱讀」在知識間產生超連結;
- 用來添增新資訊:在骨架基礎建立完善後,新知仍不停產生,「快速閱讀」讓你理解新知,放進原有的知識大樓。
如果你已經花了很多年累積知識庫存,相信看到快速閱讀法會覺得很高興,因為它讓你如虎添翼!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 Push:有個資疑慮的您,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開啟「通知」會收到通知
電子報 Subscribe:在上方框或側邊欄框中訂閱電子報,我會看到信箱,但不會發垃圾郵件。
合作 Cooperation:行銷、課程合作 請到 About 中填寫表單,留言、臉書專頁聯繫也可以
臉書專頁:疑問或聊天,請留言,或到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