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人生規劃」與「職涯選擇」不再能依靠過去那種一選定終身的模式。透過 Lean Startup 精實創業方法,你能夠有效降低探索新方向的風險,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 人生PMF (Product Market Fit) ,不再受限於傳統教育或舊有觀念,建立更靈活與多元的人生。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人生是什麼時候開始選方向的?
通常,高二選「社會組」或「自然組」,上大學就選「系」,研究所選系上的一個「實驗室」,然後找工作也會找跟你所學差不多的,你的一生方向竟然在高中時就決定了,但我高中時根本懵懵懂懂啊!
轉換跑道並不容易,因為前面已經投入了許多時間成本。這種「一選定終身」的模式,讓許多人到了中年才突然覺醒,覺得人生好像都是「不小心」做的決定,產生所謂的「中年危機」就是我這個成熟的中年人居然照著當初 18 歲的那個年輕傻傻的我胡亂選擇的方向在過日子!難道要這樣過到 65 歲退休嗎?
本文目錄
自主探索最好認識自己,但沒時間
每個人最能學會的事,往往來自於自主探索。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標準化方式進行,但效果常常有限。我女兒在小學階段的英文能力普通,我嘗試教她文法、買字首字根的書給她,希望她能提升英文能力,但成效並不明顯。
然而,她國中開始對英文歌產生興趣,整天戴著耳機,從國一到國二一年間,英文能力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大幅提升,甚至到了年級前列。回頭看看,當初怕她耳膜震壞送了她一個骨傳導耳機,從此她就可以整天聽音樂,或許是英文變好的關鍵。
從興趣出發產生的自主學習熱忱,遠遠勝過傳統的教學方法。她同樣也喜歡畫畫,沒有去繪畫班,但因為有動機,自然而然畫出令人驚艷的作品。
自主探索小專案是這麼重要,但我女兒國二,離高中選組剩不到 3 年。她現在每天早上 8 點到校,下午 5 點離開,在學校的時間沒有自主權,回到家後,她真正可以自由探索自己興趣的時間不到 2 小時,然後她就要這麼懵懵懂懂地決定一生的方向?
我們的孩子究竟要用什麼時間來發現自己的興趣與熱情呢?
從興趣到事業:什麼是 Product Market Fit(PMF)?
當我們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後,要如何把興趣轉換為能維持生計的事業呢?矽谷新創公司常用一種方法叫做 Product Market Fit(PMF),也就是產品與市場的適配度。
一個新創企業會面臨很大的風險,因為最初並不知道市場是否接受自己的產品或服務。透過一次次的小實驗,逐步調整產品,直到找到市場的真正需求,這個狀態就是PMF。
人生PMF | 從工業革命到 AI 時代
老一輩常常認為興趣與收入之間只能選一種。要不是「採菊東籬下」,過著清貧但滿足內心的生活;不然就是「五斗米折腰」,放棄興趣,追求穩定的收入。
這樣的觀念在從前十分普遍,因為長輩面臨工業革命後的時代,那時企業是重資本,自己創業不易,只有不多的產業,你要就抹殺自己去配合企業,否則就回家吃自己。
PC 發明,讓我們進入知識經濟的數位時代,職業的多樣性大大增加,既然公司就是很多人在用電腦,那麼自己一個人拿着電腦不也可以存活嗎?許多人帶着電腦去星巴克工作,有少部分人開始數位遊牧,他找到自己興趣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點。
AI帶來新時代,完全顛覆了從前的典範。
從前,最有競爭力的人就是那種擁有最強的「普遍能力」的人,每個人都考 8 科,但你的 8 科比別人的分數都高,這樣的人能進入建中/北一女、台清交,你的起點特別高,一輩子都在走 fast path。
現在則不同了,就算你很努力,你的「普遍能力」也只能到 AI 的起點,你很拼拿到的別人只要打開 ChatGPT 就有了,一點也不稀奇。未來需要的是 AI 沒有的,就是你的獨特性,偏偏這是台灣教育最不擅長的。
後工業革命時代如果有數百個方向可選擇,到了數位時代增加到幾千個,而 AI 時代有多少種方向呢?無限種。如果你學會根據自己獨特的興趣與能力找到市場的本事,興趣與收入就不是互斥選項,就是你的「 人生PMF 」,但如何從無數選項中找到合適你的那「一格」呢,別擔心,有人歸納出方法了。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找到 人生PMF 千錘百鍊的方法

《精實創業》(The Lean Startup)這本書由 Eric Ries 所著,是矽谷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書籍之一。這本書改變了許多企業和創業家的思維方式,它提倡透過小規模的快速實驗與市場驗證,有效降低創業風險,快速找到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與服務。
MVP:最小可行產品
最小可行產品(MVP)的概念就是以最少的資源、最短的時間,推出一個足以讓使用者或市場回饋的版本。透過 MVP,可以快速驗證市場對產品的反應,避免過多資源投入尚未驗證的想法。
舉例來說,假如要開發一台垂直起降的隱形戰機,從前至少會做出一個縮小模型,但 MVP 則是拆成很多個小假設,例如:
- 特殊塗料可以讓金屬材料縮小在雷達的反應:不需做出飛機,只需測試塗了特殊塗料的金屬確實縮小雷達光點。
- 特殊設計可以讓飛機達到垂直起降:不需做出飛機,只需測試新設計能夠負載多少重量。
MVP 的「最小」,是跟傳統相比,每次驗證一個假設,成本更低,更不容易被其它因素影響。
MVP 的觀念其實有些抽象,請參考拙文《聰明人的人生目標達成法| MVP 最簡可行產品》。
迭代:不斷實驗與調整
迭代則是 MVP 的下一步。把 MVP 提供給目標市場客戶測試,就能獲得真實市場的回饋,再根據收集到的資訊調整與修正產品,再次推出新的版本,每一輪從假設、MVP、測試、修正這個 PDCA (計劃 Plan, 實踐 Do, 檢討 Check, 修正 Act) 的循環叫做一次「迭代」。
透過不斷迭代,產品逐步貼近市場需求,直到找到最佳的 PMF 狀態。
如何用 Lean Startup 的學習探索框架達成 人生PMF
理論說完了,還是有些迷糊,到底要怎麼用在我的生活呢?
如果你是個上班族
我有位朋友是位鋼琴老師,但她熱愛美食,學了美食攝影,在社群分享烹飪的美照,獲得許多好評與訂單。於是她用空閒時間備料、試菜、包裝,將這段體驗當成一個小規模實驗,結果證明這條路在市場上是可行的。
但真正接單後,發現餐飲業的節奏、體力消耗與生活型態並不適合她。這雖然是一個「成功的 MVP」,但她最終選擇不繼續走下去。
Lean Startup 在企業和個人有一些不同,對新創公司來說,只要驗證市場接受你就好了,如果實行過程困難,對企業是好事,他們可以聘更多人來解決困難,對競爭者來說,這就是它的「護城河」,把生意牢牢掌握在手中。
不過我們無法聘其他的人過我的人生,所以 Lean startup 也讓我們測試「我是否接受這條路」,太多事情做起來卻不如想像美好,給自己一個機會知道你願意為了理想做到什麼程度。
如果你是個學生
你如果是上班族,會開始想像理想生活,由於我們的教育體系很少讓學生有機會了解自己,很多人到大學甚至出社會才開始摸索,多半學生都搞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也就是說,你連想努力都不知道要努力什麼!
這時,不妨多試試各種方向,就算是模仿別人也沒關係,先從別人的作品開始仿寫、仿拍、仿設計,利用手邊的手機和電腦,試著經營社群、剪影片、寫網站、畫漫畫……任何事都可以是你的 MVP。
每一次嘗試都是一次對自己與市場的提問,每一次回饋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如果原本有 3 個方向,經過小測試刪掉 2 個,那剩下的一個就讓你毫無疑問了,確定的感覺很棒的。
學生還有個麻煩,越高年級課業越重,你不禁呼喊「我根本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啊!」,沒錯,因為你花了很多時間想把學校那些制式課程做到更好。
如果去研究國民教育的歷史,你會發現現代教育的起源有幾個說法:
- 工業革命後,國家為了供應工廠能識字操作機器的工人而辦教育消除文盲;
- 大英帝國為了培育全球殖民地的官僚而辦理教育達成統治;
- 普魯士(德國)這個當時新建的國家要讓人民有向心力而辦教育。
不管是要培養工人、培養公務員,或是培養認同國家的公民,都是為了讓人產生「共通性」,這是爲什麼學校很像工廠,每天同一時間到校,聽鈴聲上一樣的課程,考一樣的考試,達到某分數就通過品管可以「交貨」!我們都是個罐頭,每年從罐頭工廠中產出,教育鼓勵你跟別人一樣,鼓勵你把它想餵你的內容背熟,擁有「普遍能力」。
請記住,你投資大量時間讀書考高分獲得的「普遍能力」,在 AI 面前就是廢渣,它輕易做得更好,何不打開 ChatGPT 就好呢?這個時代,共通性不再重要,個性才重要,因為那是 AI 沒有的。
身為學生或家長,每個人擁有的時間是相同的,你要投資大量時間在學校內容成為「一般人」,還是投資更多時間找到「我」呢?這個選擇不用想就能分辨吧?當學校和自己的專案爭奪有限時間時,你要瞭解不太可能雙贏,所以你覺得沒時間時,請好好地思考你打算如何分配事情的先後順序。
找回「我」
Lean Startup 就像學騎腳踏車或寫論文一樣,透過不斷嘗試與修正,逐漸找到前進的方法。這樣的探索方式非常自然,每個人都是透過這種方式學習各種新技能,這本書則清晰分解成框架讓你有步驟地操作。
現代家長會讓孩子上許多才藝班,但我認為 Lean Startup 才是這時代最重要的才藝。這麼重要的框架不是應該從學校學到嗎?不過你懂的,教育單位一向是動作最慢的,就算在變動非常快的外界環境下,它還是緩步前進,沒有發現它的過時會讓一代人失去競爭力。
讓我們自力救濟,家長、學生與個人,試着刻意學習、創造 Lean Startup 的環境,每個人的「我」被壓抑太久了,現在是找回他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