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法工具(一)| 爲何篇

「六叔這個企劃案麻煩你處理一下!」客戶這麼說 「沒問題,這只要用《企劃大全》第 3 章提到的方法就搞定了!」我…

「六叔|Uncle6」的個人頭像

很可惜的是,企劃人很少有這種奢侈,他每天所遇到的問題很少是某一本書已經提供解法了,如果有這麼一本書,那客戶自己也會讀,還需要你嗎?

專注非常重要,寬廣的常識更重要,但吸進大腦的常識如果不變成自己的,那你的腦子就是個資源回收場。(Bas Emmen on Unsplash)

企劃人什麼都學,大腦不是資源回收場

既然遇到的問題無邊際,沒關係,Google 搜一下就有答案?但一個專案會涉及一大堆不同的知識領域,來自新聞、書籍、雜誌、朋友…,腦子裡至少要儲存了這些知識的「目錄」,才能有效率的把相關的文獻找出來參考使用。

面對無邊無際的問題,企劃人的學習也得無邊無際,什麼冷知識都要知道一點。

在諸多「代客讀書業」當中,程式設計師或學者要深入精確,但企劃通常擷取「精神」即可,不用把整坨知識吃進去,雖快樂學習,但企劃人的知識庫存要廣大。就像有些老太太什麼都捨不得丟,因為「說不定哪天會用到啊!」但因為這句話,她家裡像回收場一樣塞滿幾十年來各種奇怪破爛,路都不能走了。

不想變成資源回收場,腦子要有一套有效率知識儲藏、取出的系統,以備有朝一日使用,這跟學生學了九年要去考大考用的一樣!要把知識學到「好用」,甚至用來產出其他的知識,必然要吸收很好,但不用多。

就像胖子「喝水也會胖」,有些人吃得多卻不長胖,說穿了就是腸胃吸收不好啊!學習也一樣,不在多,在吸收好。吃進去(閱讀)的食物(資訊)有多少吸收了?最好能轉化爲肌肉(知識),而不是堆在腹部成爲脂肪(沒有索引的垃圾資訊)。

范多倫在《21 點》節目中答題,他的故事還被拍成電影《Quiz Show》(By Macfadden Publications, no photographer credited — TV Radio Mirror, June 1957 (page 20),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0555237)

把習得變深刻知識,這理論一直存在,例如《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這本經典神書。

作者之一范多倫先生(Charles Van Doren)的故事還被拍成電影《Quiz Show》,他花了人生幾十年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但他最爲人所知的是在美國電視問答節目《21點》中過五關斬六將,獲得相當於現在一百多萬美元獎金,但卻被爆料製作單位泄題,醜聞讓他失去哥倫比亞大學教職。

雖作弊,但能在困難節目勝出也是知識超人,更別說他編輯百科全書數十年更是博覽羣籍,他的閱讀法使人信服(實際上幾乎完全符合現代認知科學的實驗結果),他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包括: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如果真的能按照他的閱讀方式像牛一樣經過四個胃重複咀嚼,就算沒營養的青草都被消化出蛋白質了。

老派嚴肅知識份子的做學問方式十分嚴謹,《如何閱讀一本書》這部書並不易讀,讀完了也不見得能做到(他一輩子的工作就是閱讀,我們可不能這麼奢華),但至少我們掌握精髓。

我看到的重點是「主動閱讀」,這技巧要說是「閱讀」還不如說是「與作者對話」,這是「猜測 ⬌ 找答案」的過程。

  • 當看到書皮就猜測翻開會讀到什麼,依猜想提出你想學到的問題
  • 每多讀一點就找到一些答案,因而又產生更多問題
  • 於是抱着找答案的心態一點一點推進,時時保持清醒
  • 因清醒,不會進入讀過卻不知在讀什麼的「小和尚唸經」狀態

這種保持清醒的閱讀法,雖然有目錄,但因爲有學術精神 — — 「凡事懷疑」的心態來閱讀,學習旅程充滿冒險,就像創業一樣「摸着石頭過河」,雖然已成冊的書就像在主題遊樂園裏冒險,範圍固定,風險不大,加上想象力,比別人刺激一點。

資訊爆炸時代,閱讀不限於書,而是無邊無際,直接沿用范多倫的方法有些不足,如果 Google 就是你的書,你得要自己從無上限的素材中編輯出一個目錄,否則網路之海太大了。

知識不是拿來即用

掌握閱讀(學習)方法,學到別人的成功,但它不見得能複製,想到案例還是要變成適合自己的方案,這才是考驗,一個案子給每個人都會做出不同的結果,融合、創意就用在這裡。

人怎麼從 A 學問獲得 B 事件的解決方案靈感呢?這就是從知識中萃取出「模式」的能力,能比較兩件事發現相同模式,大概就能萃取出模型了,這個模型可以用在各種不同的事件上。

「六探員,連環殺手 Jack 又殺了一個人,還在受害者身上留下他的標記,你有什麼看法?」記者詢問。 「不,這不是 Jack,他的模式跟這個不同。」六探員冷靜地說「這是模仿者!」

在偵探片常看到這種畫面,一般人覺得是連環殺手,而偵辦連環殺手案件的老探員卻能發現「模式」,而學習,跟辦案真的很像!

各行各業都有模型,就是表象背後的結構,比如每種音樂是有不同結構的,專業作曲家能把藍調、爵士、拉丁、流行互換,因為在旋律之後,他看到結構。

學習 → 發現模式 → 創意 → 解決方案

這大概就是企劃人每天的工作,如果沒有快速擷取、整理知識的方法,也無法面對每天大量襲來的需求。

對學生來說,如果能把一科的結構用在另一科,或是彼此互相索引,學習會越來越快,而且印象深刻。

108 課綱讓大家頭大,但你仔細看看,這一切就是一位左右腦並重的成人(那種你看了覺得他好棒好有水準的朋友)的素養,也就是說,從前的教育要養出「會考試的人」,108 課綱希望養出「正常人」,這目標很好呢!

好像挺不簡單的,有沒有什麼工具協助呢?

《福爾摩斯學習法》就是想把企劃人的學習方式給大家,是比較快樂的吸收知識方式。

巧的是,108 課綱對學生的要求從「學會」進步到「融合」每一科,融合後的知識可以產生創意,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不就是企劃人工作的學校版嗎?

融合,說來容易,做來不易,請參考我帶三年級女兒做跨領域寒假作業幕後過程,雖然是一個寒假作業,背後的思維與專案管理沒什麼不同啊!

可是,大人進行專案管理有很多工具,孩子們卻沒有,難道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去發展出這些工具嗎?就算是你我,都不見得有能力產生一個工具啊!

於是我思考著要去設計一個學習用的工具,要用什麼工具呢?傷腦筋。

面對未知的工具是摸索

巴黎有沒有最好的玩法?

我猜每個人去巴黎,都有不同的感動,所以一百萬人應該有一百萬種不同的攻略,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玩法,而對還沒去過的人,目前的攻略都還不夠合適。

所謂學習就是學別人已經產生的知識,它不是未知?學習道路雖然千萬人走過,對我 — — 這個還沒學過的人,仍是未知。

現在的學校假設每個孩子跟上學校進度,已具備相同知識儲備,實際上,每個學生能掌握每一課的程度不同,雖然上過課,不見得「跟上」了。

所以,學習更像是「摸著石頭過河」,每個人的知識儲備不同,遇到的困難點也不同,如果每個人都該有不同的「攻略」。

這種前往知識之海探險,前進、阻礙、後退、回頭、轉向、再前進…,經過摸索,最後畫出一張自己專有知識地圖(攻略)的學習法,是不是好像在創業?

用創業家面對未知的方法學習

創業家面對最多的「未知」,想像很美好,但創新往往跟事實不一樣。就像搭客機風險小,但試飛飛機風險非常大,因為它只是「理論上」能飛。

長期面對高風險,創業圈發展出系統性應對未知的技術,就是當紅的「精實創業」,它用「迭代」方式,經由一次次小改良小步快跑頻頻調整方向,避免一次押寶賠光全部資源的風險。現在已是矽谷標準,科技大神都用它管理「探索未知冒險行動」。

創業和學習都是面對未知,能不能借鑒矽谷智慧學習呢?「非常適合」我已經這麼做好久了,也用在孩子身上,確實有效。

精實創業是創業「團隊」實踐經驗,但學習很「個人」,因為知識不經過學習過程是無法儲存在腦中的,所以無法和同學分工。

  • 精實創業工具,如 Scrum 的流程、儀式,多是為了讓團隊合作,給單人使用是過於沉重繁雜,學習已經很辛苦,能簡化則簡化,把精力用在學習上;
  • 創業團隊常常使用多個工具協同,要懂得整個系統不容易,有些還價格不低,最好能花費少、不用太多工具,才能讓每個人使用。

所以,我簡化了 Scrum 流程及工具,變成適合個人使用,使用相較簡單的筆記軟體 notion.so 做成工具。

讓我們保持聯繫

推送:適合有個資疑慮的您,文章上架就通知,電腦/手機分別按下網址列左方「鎖頭」按鈕,開啟「通知」。我不會看到您是誰。

電子報:可在下方訂閱框中訂閱電子報,內文側邊欄也有,我會看到您的信箱,但放心,我不會發垃圾郵件。

如果您有疑問或想聊聊,可以在此留言,也歡迎去臉書專頁「Simpro 學習控」關注及留言

如果對 RemNote 感興趣,歡迎參加正體中文 RemNote 討論區, RemNote 個人知識庫|卡片盒筆記|正體中文

訂閱電子報

最快更新,每週一次(大約啦),絕無垃圾郵件!記得到信箱查看驗證信!

最有人氣

留言

探索更多來自 六叔觀察站 | Uncle6 Observer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