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 IKIGAI 世界改變術
本文目錄
為什麼你應該移民到良善的社會?如果你沒法移民呢?
包浩斯 (Bauhaus) 學校是德國在 20 世紀初革命性的設計學校,對近代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產生巨大影響,但是你知道這學校不教美學嗎?
臺灣早期設計也師法包浩斯,結果是早期每個設計師都朗朗上口 「XX工學」、「XX力學」、「XX分析」,但馬路上的房子、店裡的商品都好醜(現在改進很多了)。
為何差不多的教育方式,在臺灣幾十年的工業生產基礎下,卻教不出設計大師?


跟 IKIGAI 有什麼關係?
日本人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ikigai(生き甲斐) — 每天早晨起床的理由,生存的價值。在世界上最長壽地方–沖繩,人人皆有ikigai,這是擁抱更長且更滿足人生的切實訣竅。
感謝佐編在她的文章中介紹 IKIGAI,我沒去買書,但因為她寫得詳細透徹簡單,就省下這筆錢了…(藉口這麼多),請大家踴躍去閱讀,有興趣也可以去買書哦!
佐編的文章唯一「缺點」是那張製作精美的四個圈圈圖,它們排成一圈,沒有前後順序,完美結合,但當魯鈍的我嘗試著在我的電腦用文字描述時,問題卻來了。
1. 我喜歡做的事 ➡️
2. 我擅長做的事 ➡️
3. 別人願意付錢要我做的事
這三件事彼此相連,愛做就常做、常練就擅長、擅長別人就付錢請我。
但 Ikigai 講到第四點「世界需要的事」,究竟該擺在這三點的前面還是後面呢?
- 擺前面:世界需要的事 ➡️ 我喜歡做的事 ➡️ 我擅長做的事 ➡️ 別人願意付錢要我做的事(我知道世界需要什麼,從裡面找我喜歡的發揚光大)
- 擺後面:我喜歡做的事 ➡️ 我擅長做的事 ➡️ 別人願意付錢要我做的事 ➡️世界需要的事️(我已有很多技能,考慮世界需求,我選擇性地發展)
你確定跟我在同一個世界?
如果我們把「世界需要的事」視為均一,很難決定該放前面還是放後面,但我們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啊!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裡面的大反派 Thanos 他的「世界需要的事」是「消滅每個星球一半人口,讓宇宙資源足夠」,對於無差別消滅宇宙一半人這件事上,他深信是正義、仁慈、無私的,而且他是宇宙唯一真正勇於解決的人,別人敢想不敢做!
哇!你的「世界需要的事」怎麼那麼不一樣?是你有問題還是我有問題?
每個人都住在不同世界
我們受到世界影響,社會科學領域把這叫「Meme」,它是「文化 DNA」,雖然不在你血液裡流動,但卻代代相傳。
比如在中華文化影響社會,從小聽到「招財進寶」、「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大家都羨慕有錢人,把錢擺在第一位的價值觀會代代相傳。
華人社會奸商不少但海盜不多,換成索馬利亞,鄰居的大人都說「千萬別當海盜,我是為了生存逼不得已啊!」,可是當他成功幹了一票得意時,仍然傳播「當海盜賺快錢真爽」,小海盜就「有為者亦若是」了。
我們在不同社會環境裡的價值觀讓我們之間的「世界需要什麼」差異很大,這是為何孟母搬家三次,很高興的,孟子沒有變成 Thanos (春秋戰國,Thanos 可能混得更好)。
問題是,Thanos 他家到底住哪裡啊?
幫孩子建個美好世界,找到他的天命
非洲蚊帳大使 Katherine 幼兒園還沒讀完就救了好多人的性命,我幼兒園時怎麼沒有救了誰?
世界上有些國家嚴肅、有些善良、有些大度、有些溫暖,如果你在的社會跟你價值觀格格不入,要不你能改變它、要不你搬到你認同的地方(或者有些人本來說要改變它後來卻被它改變了)。
孩子是我們的「影本」,如果我們這個「正本」都受了世界的影響,他們如何能不受影響?
好多人的回憶「你為何會喜歡畫畫」通常都來自孩提時因為畫畫被爸媽誇獎,就更努力去畫,然後得獎…為什麼我們的爸媽鼓勵我們畫畫而不是跳舞?
教育孩子最輕鬆的可能是在我們認為美好的國度,讓我們做的事情與我們選擇的環境一致,我們會鼓勵孩子做某些事,並且受到那個社會的愛戴,那就是他的「天命」。
你會鼓勵孩子什麼?責罵他什麼?記住你說的會影響他的天命!
或者你也能自己建一個世界
如果你看了佐編的文章後像我一樣覺得「說得真好!」而被「點亮」了,那你可能跟我一樣是個還沒找到「天命」的人…
好吧,我已無法從小被社會變好了(因為已經不小了),但我可以建立自己的世界。
詹姆士卡麥隆 (James Cameron) 拍攝《阿凡達》之前,畫了一整本潘朵拉星球的設定,因為科幻片要讓觀眾相信,首先要建立科幻世界的邏輯,如果邏輯說不通,觀眾會突然「出戲」,這就是負評的來源。
有很多人因為旅遊到另一個國家、看到一篇報導、聽到一場 TED 演講,就啟發他找到人生使命的路。
啟發 👈 還好有它,我們成人後還可以自己組成自己的世界。
我們也可以寫一本自己的世界設定,常常更新,建立自己的世界,當我們自己都相信了,才能做到。
The Lost User Manual of My Life?
有些時間管理理論告訴我們說要找到我們的人生的「使命」、「價值觀」,說的好像這些東西從我們生下來的第一天就帶著一本「使用手冊」來到世界,可是我們卻搞丟了。
Ikigai 說的「世界需要的事」可以說是「使命」、「價值觀」的綜合體,有時你會不經意被某事“啟發”,但有些人就算這消息聽見 100 次也聽不進去,你選擇關心哪些事?其實你的使命、價值觀已經啟動了。
但看「世界需要的事」言下之意是不用去找你的不存在的什麼「人生使用手冊」,根本沒什麼「天命」,你可以盡情選擇,只要對世界有益。
不用找天命就輕鬆多啦!
到底要擺前面還是後面?
不一定呢!
假如你的價值觀、你的 Meme 都跟你所在的社會相符,你可能已經在做著那件「世界需要的事」,並且受到你的世界認同。你是:
世界需要的事 ➡️ 我喜歡做的事 ➡️ 我擅長做的事 ➡️ 別人願意付錢要我做的事
你也可以為你的孩子創造這個環境。
但如果你覺得美好的事卻總是你的社會不鼓勵、訕笑的事,你沒勇氣在你的世界裡這麼做,但你現在被 Ikigai 、TED Talk、一本書、一次旅遊啟發了,你即將要去做那件「世界需要的事」。你是:
我喜歡做的事 ➡️ 我擅長做的事 ➡️ 別人願意付錢要我做的事 ➡️世界需要的事️
如果你搞不清楚你「想做的事」是什麼,因為你什麼也沒做,當然世界不會鼓勵你,也不會打槍你。
那,趕快開始 Ikigai 吧!人生只有一次!